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实现新课标
作者:湛江二中 刘富海 时间:2008/9/13 17:21: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8
语文教育过去有三个目标,一是认识目标,二是智能目标,三是人文目标(或曰德育目标)。语文的智能目标实现,必然依赖思维训练。现在统一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论是“能力”还是“方法”,也都离不开思维。语言虽然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思维的创新,即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方法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来培养。尤其是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那么,怎样把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教材,二是教法。
科学思维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在分类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语言与思维之间、语文知识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过去说到语文八大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其中逻辑就属于思维范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将它从语文课本中抽去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现在,新课程高中《语文》中又恢复了它的席位,叫“逻辑和语文学习”,但是内容非常概括。当务之急是要组织一批理论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证,从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的内在联系出发,确定既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教材体系。至少作为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必须这样做,才能胸怀全局,统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的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例如,中学阶段,七年级进行简单的概念、判断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求其思维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八年级结合说明文教学,进行思维顺序的训练,求其思维的条理性;九年级进行常见的思维模式训练,培养其推理能力。高一进行联想、想象方面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高二辩证思维方面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和批评性;高三进行发散、求异、对立等方面思维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做到既从语文知识角度,又从科学思维角度,双管齐下,互相渗透,取得相得益彰的双赢效果。比如,讲词汇、主旨,可以渗透有关逻辑概念和判断方面的知识;讲解记叙文可以结合观察、回忆、联想、想象等有关形象思维方面训练;讲解说明文,可以结合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有关抽象思维过程的训练,讲解议论文,可以结合判断、推理、论证等抽象思维形式及创造性方式的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思维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达到本质的理解,又可以使思维训练结合语文知识的内容落到实处,从而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过,考试时,不考思维科学的名词术语,重在运用。
总之,笔者认为中学语文的深化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突破点,要彻底克服单纯抓语文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训练的倾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享用,授之以“渔”,则可供终身之需。语文教学中强化思维教学与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协同起来,互相促进,快速发展,让中学语文教育走出困境,驶入八车道的高速公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