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刘谦是一位语文老师

作者:佚名  时间:2010/3/8 15:35:48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750
  我迄今还记得在做“你想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的调查时,一名学生递给我的条儿,上面的字迹顿挫有力,写着:“拒绝呆板枯燥的语文课。”这句话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心。其实,语文老师又何尝喜欢将语文课上成“照本宣科”型的课,只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借口,那就是升学考试。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于是乎,我们抛弃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即使偶尔提及,也是“口语交际”题型的需要;于是乎,我们忽略了文字的优美,即使会斟词酌句,那也是教参上的点拨;于是乎,我们不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与赏析,即使上课提了几个问题,那也是以教参上的答案为准绳……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教师只是教参的“传声筒”,无怪乎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在一个人才培养交流会上语出惊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像工厂制造的乒乓球,每个都一样。”无怪乎真心热爱语文的学生寥若星辰,无怪乎连语文老师自己都陷入了职业倦怠的怪圈。
  且看刘谦,一个拥有着一双充满魔力的眼睛与修长的双手的小青年,其容不峻,其貌不扬,要是以中国传统的魔术理念,此人最多算是个魔术表演爱好者,成家成名是异想天开。可是他却创造了近景魔术的神话般的成功。众所周知,魔术只是一种表演艺术,可是全国人民都喜欢被他“忽悠”,更有甚者,几乎全国人民皆“魔术”,苦心积虑地想破解他的魔术。我认为那是魔术的魅力,是刘谦的智慧,破解了反而会丧失美感。我感兴趣的是假如刘谦是一名语文老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我想他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语文老师,而且是那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
  其一、他的语言是那么地自然和幽默。看惯了正儿八经的魔术表演,听惯了正襟危坐的播音主持腔调,别样的刘谦一出现在电视上,就让我们回归了生活的真实。在春晚、元宵晚会这等“国宴”般的大舞台上,他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忘记与著名的作曲家徐沛东侃大山,与名主持董卿逗乐,帮朴实的大叔擦手,不管对方是被冠以“著名”二字的名人,还是普通的百姓,在他,都是平等的朋友。尤其是他的赏识法用得出神入化。别人帮他拧个螺帽,他连声说:“非常完美!”听者收获的更多的应该是感动吧。他的幽默堪称经典,你看,他大言不惭地说:“我是魔术师,当然不必用钳子了。”这属于故意卖弄型。他扭过头去对本山大叔说:“请最正直的赵老师检验一下,”这属于临场应变型。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需要这种机智与灵气。
  其二、他的魔术源自生活的细节。刘谦表演魔术的材料均取自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一枚硬币、一颗螺丝钉、一张白卡片、一副扑克牌、一瓶易拉罐……多得数不胜数。化腐朽为神奇,全在乎他精巧的创意与表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魔术取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他走进田间地头,曾经被人泼过粪;穿街走巷,遭遇过被人讨要变出的钱的尴尬。但是他仍乐此不疲,在生活中寻找魔术的灵感。其实,语文的天地又何尝不在生活中,只是考试把我们都禁锢在了课堂,要寻求真正的心灵释放,还是要回归生活的本质。
  其三、他的专注和投入足以打动任何人。你如果认为刘谦只是哗众取宠,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最欣赏他的是他表演时的专注和投入。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目不转睛,“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完全沉浸在魔术的世界里。全国人民为之屏气凝神,与他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其他表演者很难企及的一种境界。专注又何尝不是任何事业成功的基石?
  其四、他把合作演绎到了极致。新课改中首次提出“合作”的理念,在我看来,把“合作”演绎到极致的不是老师,而是刘谦。为了证明配合者不是事先安排的“托”,他的小盘一扔,现场顿时群情激扬。闻说许多网友质疑今年春晚的“硬币穿玻璃”表演,坐在后面的所谓“热心观众”均是他的“托”,我想他对合作二字的运用已是鬼斧神工不露痕迹了。
  刘谦来当语文老师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我们能像刘谦一样运用小智慧将方块汉字的神奇与美丽展现出来,使学生们着迷着魔,那又该多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