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答题六大规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2/26 23:03: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900字。  名师点睛:高考语文试题答题六大规范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
  语文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读”和“写”;
  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吸纳”和“释放”;
  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归纳”和“演绎”。
  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读”“写”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的训练价值。从考生的角度看,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简答题目,都是“读”“写”综合,以“读”为主,以“写”为辅的题目;从阅卷人的角度看,他首先接触到的,则是考生“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写”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要用“综合”的眼光对待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简答题目——读诗、读文,是品味文字,在调动同学的“吸纳能力”;答题,则是诉诸文字,在调动同学的“释放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展示。
  从这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率和辐射全卷的效果;从这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覆盖各科和影响人生的意义。
  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目在理解恰切、要点完备的基础上,还要做到: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答题规范”。
  这不仅只是答题的规范,更是思维和表达的规范,是语文素养和做人品味在规范中的提升。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
  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包括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中的日积月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此,认识试题规律并强化对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
  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因为对题海的盲目和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并顺势将惯称的“参考答案”,改称“评分答案”,以使其得能各司其职,莫相僭越。“评分答案”,只是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
  “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
  “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它所瞩目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素养和做人素养的综合提高。这是一种将语文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轨道,摆脱应试教育桎梏的尝试。
  我坚信,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人不愿或不能给出恰切“参考答案”的状况下,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义务。
  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就是促进语文学习回归“本色”的努力。因为,备考中的这一过程,必须排拒专业术语(梳理、解释语文)和方法套路(涂抹、包妆语文)对语文备考的扭曲,必须依托,因此呼唤学生知识、思维、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能力的积淀。而这积淀,源于平日的语文学习——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习。
  下面,本文将分别举例说明:
  (一)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答题要有具体内容,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笼统的概念。
  【例1•2007北京卷•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评分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
  [点评]“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备考答案]我的理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也一直生活在对沅水的怀念里,沐浴着沅水的光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