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人格与语文教学

作者:冯为民  时间:2010/3/24 15:32:27  来源:laoxu 转发  人气:916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的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人格特征的功能体现。人格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是人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将社会关系和文化物质内化到主体文化心理结构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具有人文性特质,语文教师的人格因素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格调、质量和品位。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的人格确实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切。语文教师只有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去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力,不断建构、完善自己健康、高尚的人格,才能将语文教学导入理想的境界。
  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特征,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功能如何,语文教师怎样不断追求理想人格?这些都似乎为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师的人格危机,严重妨碍着语文教学的历史进程,因此很有必要加以阐述,以便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自身人格建设的关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本文就拟从上述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
  语文教师的人格乃是其外显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由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内部动力系统,它是逐渐形成的。语文教师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应具有博大、高尚、健康的人格。唯有如此,才不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语文教师的人格是一种直接而潜在的理性力量,体现着人的内在本质,虽然语文教师之间存在着人格差异,但应强调个体独特性、内在实体性和有组织的动力性,这才能形成符合教学规律的人格魅力。从总的方面看,语文教师的人格因素至少含有敬业、博学、创新、笃行。
  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语文教师应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语文事业,要注入高尚的道德情感,这是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力量源泉,精神力量,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如果说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学生的第一影响源,那么,教师则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影响源。因此,语文教师的人格形象就应是高大的,应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自觉捍卫人的价值和理想,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为利诱,不为物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始终保持个体人格的尊严和目标的专一,即使身处逆境,条件艰苦,也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恪守己任,内心世界充盈饱满而无忧无惧。敬业还要具有主人翁意识,作风踏实,刻苦钻研,深思慎取,精益求精。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缺乏敬业的人格,就会显得浮躁空洞、庸俗不堪,不免会产生人生目的的盲目性,人生价值的非他性,人生奋斗目标的短期性等不良人格行为,给语文教师蒙上阴影也自不待说。
  博学指广博的文化修养,这是语文教师又一十分重要的人格所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语文教师承担的是非常充实,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如果语文教师孤陋寡闻,只做“一孔之儒”,就不能驾驭好课堂,就难以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了知识积累的广博,才能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具有预见性,以满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想象丰富、渴望探索的当代学生的欲望,并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获得学生的信赖、树立教师的威信。语文教师不但应有尽有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丰富扎实的基础,有独到的研究和发现,而且必须了解邻近学科的知识和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懂得美学、文艺学、传播学、人类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使自己的眼界开阔。语文教师一旦达到了博而专,又善于表达,就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把学生带入神奇的知识海洋中去寻幽览胜,语文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而不至于枯燥无味。有渊博知识的语文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创新精神也是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语文教学是创造性劳动,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着其创造性劳动的灵活性。教育在改革,科技在发展,语文教师必须有开拓精神,具有适应、创造等多种能力,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技巧,不做僵化的教书匠,而做集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学者型教师。创新,才有希望;创新,就有活力。语文教师不墨守成规,不囿于旧说,勇于探索,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才会有创造性的发现。语文教师的创新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是讲究符合教学规律,讲究科学、有效,既要与时代同步,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敏感性和超前性。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不断出现新的转机,并能将传统的优势和现代的成果融合起来,使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笃行也是语文教师高尚人格所不可或缺的。笃行就是要勇于实践,谦虚恭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语文教师的笃行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而自己却满口方言,随随便便,写字马马虎虎,错别字迭出,那么,学生的规范意识就一定很淡薄,甚至会鄙视教师的人格。相反,如果语文教师讲一口流利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粉笔字,语言表达规范丰富,那么,学生就会肃然起敬,自然模仿,教师不令而行,学生会形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自觉意识。再如,一个语文教师能写好“下水文”,准确表达自己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文笔流畅,学生就会从内心敬佩教师的才能,并有可能内化为行动,变怕写为乐写,变乐写为会写。语文教师不能成为依附无力的“腐儒”,要在笃行中体现出理性、创造性、思维力等高智力结构。
  语文教师的人格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这些人格特质是文化人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
  《论语•子罕》中颜渊礼赞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在其学生心目中能产生如此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完全归功于孔子灿烂文采、博大宏阔、道德礼仪、长者风范。可见,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人格风范能促进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化。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激励;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总能使学生愿意亲近、并视教师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强大的“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又似春风入夜,润物无声。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唤醒、鼓舞、激励下,能初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观点和理想、信念、情操,能在努力实现求真、向善、爱美的意向时,表现出智慧的迸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当年,鲁迅先生在北大讲课,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以致礼堂无法容纳,不得不临时搬到大操场上讲课。先生站在一张方桌上,四周围满了听课的人,先生既安详,又激动,侃侃而论,滔滔不绝,鼓励青年学生认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走自己的路。尽管秋风萧瑟,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然而教坛下寂静无声,群情激昂。鲁迅先生的课会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鲁迅先生巨大的人格力量所产生的膜拜式的“向师性”的结果。
  情是教育的根,情更是语文教学的根。为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健康的感情世界,才能有效地披文入情,并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精神、知识的最大收获,铸造学生的人格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具有丰富情感性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总能找到与文中情感相通的共振点,并以高雅的文化熏陶学生人格,以科学的理论铸造其人格。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感人的人格美内容,语文教师应善于以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其情感的深切投入加以挖掘。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情怀等,无不让学生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认识中华民族虽历经挫折,但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深层原因。再如吴伯箫的《难老泉》中写出三个富有浪漫情趣,又寓庄于谐的人格美故事。“桐叶封弟”表现了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必须兴邦治国,既表现叔虞的民本思想,也反映了人的创造力量。“饮马抽鞭,柳氏坐瓮”既表现柳氏的勤劳善良,诚实机智,也表现了其具有“持危定倾,身任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突出了人的道德力量,能致诚尽性,行道利民。这些都展示了中华民族典范的人格美。像朱自清的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的拍案而起,也都是学问与气节相统一人格的楷模,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可以越过时间的隧道,为人们所敬仰。语文教师如能对这些人格美内容进行提炼,进行审美观照,学生不仅会学到更丰富深刻的文化精神,提高人格修美,而且能内化为主体精神,培养自己开拓进取精神,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不断追求人格美。语文教师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都能给学生以安慰和鼓励。如果语文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人格魅力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就能使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中得到暗示,感受到爱的温暖,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励其智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加之语文教师渊博的学识,就不仅能使课堂永远充满青春活力,而且让学生获得知识营养的滋润,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
  语文教学重视人格塑造,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格潜能的开发,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重视意志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方式的健康培养,这需要语文教师极富人格魅力,扮好“演员+导演”的角色特色。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领航者,人生的带路人,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影响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气氛的调控、教学语言的表达和学生思维的启发。学者化、开拓型,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人格渗透教育、塑造,一定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前提,语文教师的人格博大、高尚、健康,就能让学生如沐春风,并视为风范,以激发内在的求知欲,获得更多的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建构起理想的人格宫殿。
  (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人格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是有所发展变化的,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地追求完善的人格,不断地向着“自我实现”的理想化标准和方向迈进。约翰菲力普•亨利说过:完善的人决心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自己灵魂的首领”,显示自己真正的自我,不管生活中出现什么艰难险阻,完善的人都懂得没有永恒的答案,既乐观向善,又虚怀若谷,不为成功的喜悦所陶醉。
  大教育家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认为培养完善纯粹的人格要靠不断地读书、思考去求取,以获得现实和历史的各种知识,并强调意志的克制和锻炼,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珍惜时光,信念坚定,既刻苦自我修养,又有远大抱负和伟大的历史责任感。语文教师应具有典型的人文特征,能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融合中建构起一个完善的人格价值观支点,教师的职业以输出为特征,以奉献为特征,这和东方文明在价值取向上有根本的一致性,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大潮,语文教师应守稳校园、课堂这方圣洁的沃土,建起坚固的人格家园。因此,语文教师应耐得住寂寞,重建师道之崇高和尊严,重建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人格价值;变被动为主动是语文教师面临的又一课题,语文教师必须对教学的人文性价值给予充分的估价,高瞻远瞩不要鼠目寸光,要做有眼光的教育家而不做庸俗的教书匠、投机商,这种眼光是战略、敏锐而独特的眼光,具备了这样的眼光,就能建设起主体性的人格导向,自我发展,自我完满、完善,内心世界会更为丰富和充实,权利、责任和义务高度统一。
  追求完善的语文教师,必须持续发展个人智力和认识能力,保持认识世界的持久欲望。正如马斯洛所说,从未丧失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兴趣,并对自己熟悉的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善于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发现更深刻、更合理的对现实的感知,多层面、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谦逊好学,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视自己为终身的学生,随时愿意取人之长。唐代柳宗元曾提出过“师友以成”的卓见,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师友的指导和帮助,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普通的人升华为有思想的人,师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朋友的点拨往往使人少走弯路,教师的引导使人正视缺点而趋向完善,孔子也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人格的完善要不断“从师”。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此时此地”,能摆脱以往的先入之见而客观地估价当前形势,必须放弃自我防御,多听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既不宽容自己的缺点,也不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追求完善人格的语文教师都必须追求情感的稳定展示和丰富,既对情感经验保持开放的姿势,又要勤勉追求其内心生活,将生活的责任自己承担起来。既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又要重视社交礼仪,使自己具有使人喜欢的超凡人格魅力。既要懂得不断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重职能,又要不断增强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自信力。既要不断自我修养,又要热情地帮助别人成长,应具有一种使命感,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语文教师的成长和成熟较其他学科要难得多,周期长、要求高、变化快,因此创设团结协作、和睦相融的人文环境,摒弃“文人相轻”的恶风陋习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来说,必须宁静致远、勤奋上进,老教师要待之以诚,搞好传帮带,激励其敬业、博学、创新、笃行,不断追求人格美,早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但语文教学目前仍未彻底走出“少慢差费”怪圈,其中语文教师的整体人格素质欠高可能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完善人格当然也是保证语文教学达到多快好省境界的基石。追求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人格完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语文教师的人格与语文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上述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的人格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的人格完善构成了动态的立体交叉网络,是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制胜法宝。当然,语文教师的人格与语文教学这一话题可探讨的远不止于此,笔者只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恳请方家与同仁赐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