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高一(8)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作者:沈茜屏  时间:2010/3/10 18:13: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57
  在课堂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学生的头总是向下垂着的,随着接触的深入,他们的头慢慢抬起,但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青春的活力,耳畔充斥着的是“我笨呀”的哀叹。我被这一细节触动了,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我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如果不是真正的“走进”,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如此的痛苦,如此的渴望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先重树学生的自信,那么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徒劳的,反而会让学生更觉察到自身的不足,更丧失自信,他们需要的是更多成功的鼓励。我国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就提出了“成功教育”的理念,成功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教育方式,达到树立学生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在备课时,我先要将有难度的问题“肢解”,形成梯度,然后在课堂上用问题去“讨好”学生,让每个学生产生“原来我也能回答”的惊喜,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也会受到重视和赞扬。积极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回答,不让学生产生万一答错而挨批评的犹豫感和不知如何回答的焦虑感。给学生肯定的心理暗示的同时也给学生开辟了一片天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了在语文课堂上有用武之地,抓住时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备课中扩大范围,从课外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轶事等等。如在教授《黄州快哉亭记》时,补充与苏轼有关的内容。除阅读较正统的《苏东坡突围》外,还可以与学生谈谈苏轼的轶事,如杭州的苏堤,以及他在杭州时与村姑巧对的对联“一担重泥(仲尼)拦子路,两行(芙子)夫子笑颜回。”、“铁锚四爪一条腿,木马三角两个头。”。由此更可延伸出去谈谈有趣的对联如“南北通州通南北,东西当铺当东西。”,“因火生烟夕夕多,此木成柴山山出。”等。即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吹嘘”一下,在这显示自己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也慢慢的萌芽了,他们开始有了成就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
  在扩充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成就感的基础上,我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发现学生的才能,予以重视并加以发挥,已达到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的目的。在课堂外积极鼓励学生放手自寻“吃食”,多读课外文章,激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发现,即使他们的发现是错误的,我也总是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充分肯定。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更重要的需求就是被尊重的需求。人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肯定性的评价。在教师的赞赏中,学生能获得充分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最终树立起希望成功的信心。
  在批阅作文时,我始终在用赞赏的眼光去阅读学生的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欣赏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时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始终有人在注视他、关心他。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每位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作为范文被推荐,让他们在被赞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重树起对学习的自信。
  一分汗水,一份收获。在鼓励、赞赏、肯定的基础上,想要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还是离不开多加练习。而在此之前的“成功教育” 和“赏识教育”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已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此时,我再加大一些训练量,学生非但没有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非常欢迎。学生有了自信心,他们在品尝了多次成功的喜悦后,渴望得到更大的成功,渴望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肯定。在此时我推出了如“每日一文”的练习,每天做一篇文言文。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随时能体会到成功感。让学生在不断训练的基础之上切实的体会到自身的进步,让学生的自信能随着自身的进步深深扎根于心,并让学生的自信在训练的过程中蓬勃的发展起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