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作者:董一菲 时间:2010/4/14 10:02:40 来源:gyx99295 转发 人气:1529
一 语言的诗意美
众所周知,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而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语言艺术就不仅仅局限于准确、生动而要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学生先从表象上对语文课有了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学好它。
在校本课专题《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一课中,我是首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俄国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色彩。向日葵的金黄是梵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在一片缤纷色彩中,学生接受了审美的洗礼,他们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诗歌是如此的璀灿夺目。
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作品语言时,我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指引他们,力求做到教师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融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便是体会文章中貌似平淡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分析这些句子时,我这样提示学生:这里有着悠悠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更有着沉重与无奈。面临着抗日战争的古城故都,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眷恋,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外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虽然我的语言不能与郁达夫先生相提并论,但我会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无数堂课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下,我终于得到了我的学生们那发自内心的回报,他们用诗样的语言来解读作品成了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巷》与《雨巷》比较一课上有同学这样说:“《巷》超越了狭隘的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一种情操,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将人引向崇高,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作响的中国文人:不愿做官的庄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九死九不悔的屈原。”在《一棵开花的树》一课上学生这样用诗的语言解读诗:本诗富有真情美,读过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像繁复的花瓣一样一层一层的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我在为学生课堂上所展现出来的优美的语言大加赞叹时更加感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而在于感染、激励、唤醒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就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
二 语言的情感美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就是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从而体验到感情。教师必须要做到“以情感人”。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被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感情所打动才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并打动学生,使他们也产生巨大的共鸣。鲁迅的文章的特点是旗帜鲜明,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强烈,但由于年代的差异,现在的很多学生能够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却难以产生共鸣,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又是作者怀着一种崇高面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英雄献身的精神,去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却体会得不深。如何把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在课前查阅了许多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在备课时,英烈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使我眼睛湿润,我想,要让学生动情首先就要让他们对背景有深入地了解,于是我将有关的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些细节进行生动地描绘,给学生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视频的直观感受,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烈士的尊敬之情。
在讲李煜词专题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煜的生平经历,我讲了他“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身世与才气,讲了他与大小周后的浪漫爱情,也讲了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当同学们都沉浸在我的介绍中时,我问:“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红’字用得好不好?”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李煜诗中的‘红’字,寓意深刻。红不仅指花,而是艳丽如花的红颜知己,此时的李煜已失去了国家,又失去了此生的挚爱,自古就有无数为红颜而洒泪、洒血的英雄,而李煜饱蘸心血,用‘红’怀念他的爱人。”还有学生答:“我认为‘红’代表的应该是黄昏,这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悲壮色彩,春天本来是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季节,可春天的黄昏是这一切美好事物将要逝去的时刻,诗人借此来表达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悲痛的心情,使诗愈发的悲壮、动人。”可见,学生被我的语言所感染,他们能够体会到词人当时的心境,也能用他们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解读作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语言的理性美
教师语言的理性美是指语言逻辑的严密,教师在课堂上要言之成理,证之有据,用自己充满理性思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如我在分析《石钟山记》一文时,紧扣“疑——探——断”这一条线索,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讨论“臆断”给在认识上给人们造成的影响,问题可以不必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重点是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追求实是求是的精神。
在《黄鹂》一课的教学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康德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事物令我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什么,那就是自然,伟大的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这是人之高格,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借小小的黄鹂——这小小的生灵表达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引用康德的这句话使我的语言极具理性美,它使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就先对其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初步感知到自然、生命的伟大意义,这样在分析课文时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真正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进而使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极具哲理蕴味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语言的理性美是我上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采用仿句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如文章中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一句,有的学生写到“老师为我们建造了底座,我们担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还有的学生写“历史为我们建造了坚实的底座,现实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也有的学生写到“理论为研究者建造了底座,实践承担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这些句子充满了哲理充满了思辩,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我欣喜若狂,我对他们大加赞赏并鼓励他们向更深层思考,这堂课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作品之美,他们也惊喜地发现了自己创造力,他们对文学的感情也愈加浓厚了。
四 语言的本色美
素朴是一种单纯明朗的本色美,自然、不事雕琢、不纹饰,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学生在语文课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语言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基础知识是语文高考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少一些机械的记忆却能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一节汉字课上分析“间谍”“雉堞”“通牒”“喋血“这几个词时我是这样为学生讲解的:“间谍”主要是探刺情报,无论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是“讠”字旁;“雉堞”是墙城,因此是“土”字旁,中国有墙文化,国有国墙,城有城墙,家也有家墙,呈现一种封闭状态,这个词对你了解古代诗文会很有帮助;“通牒”牒是一种文件,古代的木牒,所以是“片”字旁,如“通关文牒”;“喋血”就是血流出来的样子,既然血流出来必须有伤口,因此是“口”字旁。如“沙场喋血”等等,有一种壮美惨烈的味道,“喋血”这个词表现力很强,能够强烈地冲击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审美效应。在这里,我用最本色的语言来细致地分析这几个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学生便当堂消化理解了这几个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语言的智慧美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必须要有一种含蓄幽默智慧美。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从我的教学实践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创造一种笑的气氛,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一个学生以“邂逅”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抒发了一种朦胧的恋情。我知道,“早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我扳起脸来做出一副家长的样子,学生一定难以接受,于是我在作文的评语中幽默地写道:“迷人的邂逅,迷人的初春景色,迷人的情感,可惜我不在场,如果我在场,定会大喝一声,小姑娘,好好学习,大学里会有一个更浪漫的邂逅,相信吗?”这种幽默避免了老师与学生的针锋相对,聪明的学生一定会读懂这些含蓄的语言背后的文字,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为了让学生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我在上课讲解知识点时也尽量使用幽默这一润滑剂。如在介绍杜牧的《樊川文集》时,我说:“小杜可谓是纨绔子弟,他流连于扬州这一烟繁花地、温柔富贵乡之后觉得还不尽意,于是在家乡樊水和川水上盖了一栋别‘野’,起名樊川。”我故意使用的正反修辞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大笑之余他们记住了一个原本枯燥的文学常识。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最美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惟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让我们使教师语言焕发出绚烂至极的光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