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课文之美,增强课堂之趣——以《木兰诗》的教学为案本

作者:万劫  时间:2010/9/20 14:30:52  来源:chuzhouylyl 原创  人气:1259
  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展开,农村初中师生们纷纷为能从网上得到更多信息而欢欣鼓舞,不自觉地抛去媚眼并被深深吸引。
  一、教学现实和尝试依据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性课文依然被肢解成为个个考点。事实上,这种人为砍斫不仅使这些文学性的课文失去了它们固有的文学美质,而且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因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失去其生成发展的根基和空间,这是教育的失败。 那么,如何打破原有传统的“手写口说式”教学方法,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原汁原味的文学美感尽可能直接的传达给学生,把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形象生动、引生入胜呢?这就是我们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诚然,多媒体教学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农村初中的每一间教室,还不能通过CAI课件教学,但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教师共有的多媒体教室并利用课堂已有的幻灯机、录音机等进行“准”多媒体教学。用之可用“工具”为学生架起与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交流之桥梁,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深层的美之内涵,获得美之体验。
  二、教学尝试和课堂效果
  文学大师高尔基说:艺术的作品不是用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象。
  《木兰诗》是一首汉乐府,一首可唱之诗。它以浓挚的感情以及铺叙、渲染、对比的手法,集中的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归乡的戏剧性经历。故事性很强,情节描写很美。所以图示法尤其利于讲授此类课文。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幅幅图画、一段段音乐来反映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和内容。用图画和音乐与故事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山有水,有物有人,有织布画面有古战场面,有男装有女容,有辞别有归乡。色彩丰富,形象直观,情节感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观赏图片的同时不自觉的掌握了课文内容及形式。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对课文原文的记忆之前已经牢牢的记住了那几幅图画那几段音乐,学生在课后回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对画面音乐的记忆追本溯源的回到课文本身上来。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这原本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
  1、课文情节的探究
  课文的开头部分,“唧唧复唧唧******从此替爷征。”我就用了“戛然而止的机杼”声画、“悠长低婉的叹息”声画、“军吏点兵的催促”声画和“代父从军的告别”声画来展示课文开头的内容。(图1、2、3)
  由木兰停机叹息引出母女对话,说明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家中成年男子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学生从中听读出“心事重重、军情紧急、忠孝两全”,从中感悟出“勇敢、坚强”。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营造局势,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乐在其中。 
  课文中“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这一段,寥寥数语,却很具画面感。于是我就制作了“木兰横刀跨马、万里迢迢、飞度千关万水的英姿”,“身披寒光甲手舞冷月刀厮杀敌寇的雄姿”两幅塞外战地景致图。(图4、5)
  这两幅画面本身就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何况课文纯粹是运用文字来达到画面的效果的,所以展示上面两画图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字句,学生能够比较快、比较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情节。
  “一切景语皆情语”。用边塞战场的惨景来反映战争的旷日持久、悲壮惨烈,同时又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少女木兰形象构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性和时代生活的喜剧性。(图6)
  此时,我又播放了一段战场厮杀声和凯旋后众人迎接的                          喜悦声以衬托,诱发了学生们对战争和凯旋场面更多的想象                         和联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出现了更多画面:穆桂英挂帅天门,                         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红娘子起义赴疆场。抛一砖引千玉。    
  2、 课文主题的挖掘
  同样的,在课文主题的挖掘上,图示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通过上面的几幅图,我们仅从画面中木兰的两种不同装束就能够体会到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有勇士的矫健又有少女的神韵;既有不让须眉的豪气又有巾帼女杰的情怀;既有对国家的忠又有对父母的孝;既有对机智聪慧木兰一样女子的赞颂又有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观念的嘲弄。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的丰满,富有人情味了。
  三、教学反思和拓展延伸
  “教学”不是无情物,尤其语文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共情共感,以至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把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确实优化了语文课堂,丰富了课堂色彩,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现如今,学生不是看教师上课时手上拿没拿试卷,而是看拿没拿幻灯片、录音机。学生上网已不完全是玩游戏聊天,更多的是查找和欣赏有关学习的信息了。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图象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行中,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离我们农村初中愈来愈近,离我们的课堂愈来愈近,教师们正醉心着教的乐趣,学生们正享用着学的美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