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写作文教案

作者:民乐县丰乐中学 韩世新  时间:2010/10/15 21:02: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70
    【内容摘要】培养中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作文能力。最关键、最首要的是教师的作文教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身理、情感、阅历、所处环境和知识贮备状况出发,作文指导教学教案的备写,宜加强对学生作文“入格”训练。
【关键词】 教师  作文教案  备写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就须加强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对“作文”二字确实“头痛”,每每作文,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搜肠刮肚,依旧是咬着笔杆无计可施,作文时(40分钟的一堂课)酷似挤牙膏一样,搔首挠耳,左看右观,笔若千钧,沉下去又提起来,没写一上行,却又爬在“田”字格上踌躇不前,笔力艰涩。长此以往,学生如何写得作文?学生每每为文,仅是“凑齐”字数而已。所写之文,多为“灰色文章”——无情、无味、无力。即使有所写,也是空洞、平淡、泛味的“流水帐”,千人一面,甚至有部分同学是范文的背诵与复制,或是完全照搬。如果教师控制得严,空话、假话、套话、虚话不一而足,放得松懈,则照搬照抄,效果甚是不佳。况且,关于中学生作文能力培养,大家所谈莫衷一是,各执一言,方法颇丰。但在探索研究学生作文能力、兴趣的培养方面,还是要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方法。
  如何培养其作文兴趣与能力?最关键、最核心、最首要的工作还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身理、情感、所处环境和知识贮备状况等精心设计作文教案。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会考纲要》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体说,准确认识事物,抒写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能描写事物本真的本质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采用各种表达方式,富有创意地表达,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优美,有艺术感染力。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必须首先认真研读《课标》要求,系统理解课本体系,结合文本教学渗透作文训练。以文本教学为引导,以作文指导为重点,加强对学生作文“入格”训练。这就是说,学生要会作文、爱作文、善作文。必先进行“入格”训练,之后才能实现“出格”、“升格”的突破与飞跃。学生作文要“入格”,首先应有相应的作文理论为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在研读《课标》和《会考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精心编制作文指导教学教案。并结合《作文二十讲》中的“审题与立意”、“选材与构思”、“观察与积累”等专题逐步讲析、指导,使学生初步具备作文写作方法和理论知识,切实在作文训练中实现学生对“1×100=100”和“100×1=100”的辩证的思维认识,让学生在拥有方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而不可在“1”个时间段作“100”次文章归纳一种方法。况且,前者有人曾大力研究“快速作文”训练,理论基础就是花半年或一年集中为学生讲解“作文技巧与方法”,让学生具有作文的理论贮备,再用两年时间分级、分类、分层落实提高。这首先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如何为文,达到何目的,又该怎样去做。经过有目的的写作训练,又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作文”的效果,这应该是目标教学的最佳表现。
对于作文指导教案的备写,教师必须对整个作文教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就中学生来讲,教师的年龄、学历、学识、经历、阅历、兴趣、教学经验等都有所不同,很有必要加强语文备课组统一学习,统一认识,统一研究和统一备课,让老教师、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大家对作文系统训练达成一个系列化训练共识,使学生作文训练在一个大环境、大系统中逐步提高,逐年提升。所以,学科组可针对《课标》的要求,分解作文训练的目标任务与要求。  
如关于“书写问题的训练”如下表:
中学生作文训练目标分解落实表
年级
工整
规范
美观
整洁
方法指导
初一
 
初二
初三
    又如对“文从字顺”的要求:
初中生作文训练目标分解落实表
年级
整洁
无错别字
通顺
优美
连贯
方法指导
初一
 
 
初二
 
初三
    再如要使“语言优美”的要求如下:
初中生作文训练目标分解落实表
年级
通顺
用词准确
形象生动
句式恰当
修辞
妙用
风格
特色
方法指导
初一
 
 
 
初二
 
 
初三
    分解各个写作知识点到各年级各学期,及其各教学环节中,分步落实,最终殊途同归,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如“积沙成丘”,厚积而薄发。被分解的小知识点落实了,达到了,其写作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学科组统一规范的大环境、大系统作文训练体系中,针对所任教年级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目标教学,最终也会是“模块教学”。故教师应在课前精心组织材料,编制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作文指导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