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内名篇阅读方法指导初探
作者:不详 时间:2010/12/15 19:22:54 来源:cl19821212 原创 人气:2669
初读文本,积累字词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阅读,而且要贯穿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诵读文章读准字音并识记字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当然这里的“读”,只要求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直觉去感知文章以训练自己的语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什么人干什么事)。“记”是识记字词,也就是要从个人基础出发去识记文章中对自己来说认不得的、不会写的那些字进而掌握一些成语、俗语和一些优美的词句并摘抄在积累本上以扩大个人的词汇积累量。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知人”,即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论世”,即作者写作该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遭遇和当时心际。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能更好地与作者感同身受,能更好地进入作者所构筑的意境,从而为深入学习课文明确主题铺平道路。如读《老王》,只有学生了解了“文化大革命”是个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权威被看作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及丈夫受到迫害,“单干户”老王也因蹬三轮单干被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而被取缔这一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老王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没有受邪恶风气影响,认定作者一家是好人,到生命最后还送来鸡蛋和香油的行为,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人物的善良和淳朴,也能更透彻地去体会作者骨子里的平等观念。
梳经理纬,弄清思路
所谓“弄清思路”是指找出贯穿文章的主线,明确文章各段的内在联系。这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于处理材料、安排材料的技巧,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布局与谋篇,甚至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
找寻文章的主线有这样的口诀:细读文章寻反复(反复出现的词语或某个事物),结合标题细推敲,首尾语句多思考,材料沟通它为桥。如《春》一文,通过分析(“春”字出现最多,标题为“春”)梳理思路可以知道作者围绕着一个“春”字,用盼春,颂春,赞春安排文章结构,使之有条不紊,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由物及人,从下到上(前五幅图)描摹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春景,让读者真切细腻地感受到春的无处不在,春的无物不美。同时,在结构上开头用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启课文,结尾用 “领着我们上前去”收束全文,一“来”一“去”使文章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这文质兼美的散文为读者作写景文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蓝本,同时读之也可以训练我们语言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品味精华,体会感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篇文章都流露着作者的心曲,抓住文章重点、精华仔细口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的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一般文章中的这些重点应当指导学生注意:⑴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如《生命的意义》的最后一段。⑵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去分析得出。如《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再结合文中第七段关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就很容易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⑶连贯文章大意找出相同点。如魏巍《我的老师》文中罗列了与老师相处的七件小事,稍加分析即能得出中心——赞美蔡老师,怀念蔡老师。⑷从时代背景入手,如《最后一课》,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主题不言而喻。再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到作者的感情。通过欣赏到桃源村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体悟到作者对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与压迫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透过其中“遂迷,不复得路”感触到作者也知道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苦涩心情。见贤思齐,读了这样的文章,让人不禁为如此美好的生存乐土而陶醉,为实现如此美好的生活环境而立志奋斗。
评议交流,收获智慧
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因为在讨论时,当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当自己的见解遭到同学反驳时,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尽量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快感和思考,有利于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面向全体。评议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如,对文本从作品的内涵、思想情感、情境形象、语言、写法等各方面进行评议交流。如《散步》一文,以“文中几个人物谁做得好?”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去进一步感受家庭亲情,学习处理家庭分歧的智慧。当然在评议交流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方向,引导学生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社戏》一文,有学生认为小伙伴“偷豆”的行为与现在吸毒仔无孔不入的偷盗行径有相似之处,针对这种观点笔者先引导学生明确“偷”的含义:趁人不备,残酷、自私地拿走他人的东西,是遭人唾弃的行为。接着围绕着“偷豆”这个话题出示下面问题进行讨论:①迅哥儿是谁家的客?②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③他们“偷”的是谁家的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迅哥儿是公共的客,小伙伴“偷豆”并非占为己有,而且“偷”的也是阿发家的最多,这里的“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纯洁无私的心、大方纯朴的天性,“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他盗窃行为是截然不同的。
课后练笔,延伸阅读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在阅读之后让学生进行练笔,可以让阅读更有效,课后的随堂练笔不仅巩固了阅读的成果而且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课后的练笔可以这样进行:(1)阅读体会。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的体会和感受写下来。(2)课文补白。很多名篇都有“留白”给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把这些补写出来。如:《芦花荡》一文中,二菱看到老英雄只身智斗鬼子时她心里如何想的。(3)旧瓶装新酒。很多名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4)逆向思维出新篇。也可让学生沿着与作者相反的方向去思维,写出新的东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之,读一篇文章应有机地“消化”,汲取其文化营养,切不可如猪八戒吃人参果,食之不知其味。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品味中华语言文化的淳美才是阅读名篇提升语文素养的终南捷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