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这样上语文——浮想联翩、竞技课堂
作者:自贡市旭川中学 曹泽均 时间:2011/1/27 9:16:03 来源:czj64 原创 人气:402
讨论问题的来源:教师预设、小组个体(集体)预设、过程中动态产生。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小组个体回忆、思考、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学生抢答教师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抢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评估办法: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分别给予该小组1-3分的加分。抢答时不准站起来,只能举手示意,本人回答不充分,该小组可补充回答。只抢不答的,扣1分;干扰别人回答的扣1分。一人负责计分,课后总分排序,评出优胜者。
课例:讲评试卷。散文阅读《另一种纪念碑(写沈从文作品、人品的一篇文章)》最后一题:以学过的课文《边城》为例说明文中“我内心里,有无法表达的悲痛”的含义。
师生课堂对话全过程
师:刚才已讨论了这道题的参考答案,各小组还有无问题?
生:没有了。
师:这道题命得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请思考后抢答。
经过数轮抢答得出结论: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既考查了对文段的理解,又考查了平时的课内、课外阅读积累。题型比较新颖,答案开放,但答案又是有限的,自由度和规范性相结合,既灵活又严谨,对分析、理解、表达的要求都很高。
师:我们讲过,沈从文是把小说当诗来写的,在我们的高中教材中,还有谁是这样的作家,请说出他的名字和作品。开始抢答!
学生六轮抢答,先后说出了近20位古今中外作家和近30部作品,但由于不同时符合“高中教材中”“作品是小说”“小说诗意浓郁”三个条件,被否定,最终筛选出:孙犁《荷花淀》
师:这部作品是反映抗战的,但是我们在作品里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请用一个排比句形象描述“我们在作品里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这句话的内容(即改写)。开始抢答!
各小组积极撰写草稿,经四轮抢答,得出:我们听不见炮声,看不见硝烟,嗅不到血腥。
师:该课写了五个场景,请回忆当时老师用的哪四个字概括的第一个场景?开始抢答!
学生两次抢答得出:夫妻话别
师:《边城》中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更有饱满的人性之美,亲情、友情、爱情,但是却给人一种清冷忧伤的情感体验,而评论界给予了这部作品以极高的评价,请回忆老师有关审美层次的说法,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举例说明。开始抢答!
笔者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花未眠》《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文时均涉及过此问题,由于间隔时间长,遗忘严重,所以学生印象模糊,讨论热烈。
经过四轮抢答,得出:艳俗、优美、凄美、病态、变态(参考文物收藏家、鉴赏家马未都先生《说收藏•家具篇》:艳俗、含蓄、矫情、病态四级说法)
第一级,艳俗(大红大绿、珠光宝气)。比如,民间戏曲的语言、动作、服饰;年画;暴发户的金牙;女子的浓妆;喧闹的集市;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
第二级,优美(含蓄婉转、月白风清)。例如,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景象、意象、情绪、情调、意境;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田野牧歌,篱下采菊。
第三级,凄美(阴冷凄苦、缠绵悱恻)。如:白蛇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杜十娘,《琵琶行》里的琵琶女,《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贵妃,苏轼《江城子》,《项脊轩志》。
第四级,病态(极恶极善、情状偏执)。比如作品中那些非常态的好人、坏人。阿Q、守财奴、别里科夫、严监生、西施、林黛玉。
第五级,变态(惊世骇俗、独辟蹊径)。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其中的人物“狂人”、神话传说、书画史上许许多多里程碑式的作品、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具体事例太多,略)。
师:这是审美的层次,那做大事、做大学问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你会想到谁的经典论述?提示:他是清代人。思考讨论后抢答。
经过小组三轮抢答,得出: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采用集句的方式形象阐释成功路上的三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师追问:请用自己的话解说。 学生小组讨论后抢答,得出:
秋风萧瑟,吸干了碧树叶子的水分,比喻人身处困境,是奋起,还是沉沦?这是一个问题。“独上”言其决绝。“高楼”,既指目标远大,也指开阔视野,总揽全局,确定方向。“望尽天涯路”指充分估计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坎坷与挫折。此为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人憔悴”,人瘦了,衣服就变大了,腰带也就变长了,面容憔悴,如同重病在身的人,身心俱疲。 “终不悔”点出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古人云:道百里者半九十。魏征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此言得之。这阶段最关键,放弃,功亏一篑;坚持,柳暗花明。
“蓦然回首”,猛一回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份惊奇,那份惊喜,难以言表。“灯火阑珊处”,“那人却在”灯火依稀,意境清冷,人迹寥寥,如同在那无边的旷野,在那遥远的星河,在那幽邃的黑夜,洞悉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才是阿桑《叶子》中“一个人的狂欢”。
师:这节课仅仅是讲了一道小题吗?
生:不是!
接着学生陷入沉思。
课后反思:
语言的问题,实质是思想、思维、情感、表达的问题。纯粹的知识灌输令学生昏昏欲睡,令教师身心俱疲,使师生充满激情的心智活动异化为机械的体力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灵气全无,只剩下一副知识的躯壳,没有了血肉。现实的无奈倒逼课堂教学的变革。
学生围坐在一起,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新颖,增强了团队感和归属感,容易沟通交流,便于合作探讨,活而不乱。让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有了物化的载体。
采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浮想联翩的思维方式,辅以“头脑风暴”式的课堂竞技评估体系,容量大,效率高,融入好,印象深。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将知识点、考点糅合在一起,将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把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化整为零,与实体语言材料水乳交融,亲切自然,寓教于乐,寓教于赛。
虽然这种方式活泼而高效,但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的阅读面要广,积累要极其丰富,思考要足够深刻,信息材料要丰富新鲜。“才子型”“明星型”教师比较适合。
课堂内容决定课堂形式,教师个性决定课堂形式,此法比较适合于起始课、总结课和复习课;此法比较适合于“才子型”“明星型”教师。
不足:课堂上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偏少,教师预设痕迹偏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