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作者:京山县石龙中学 陈光荣 时间:2010/12/24 12:55:29 来源:tyydyxw原创 人气:796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学生们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传统的教学是运用语言进行描述,而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可信度低、变动性大的特点,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微观现象难以描述,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语文课程教学,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教《两小儿辩日》,用Flash做了一则动画,把“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制成了太阳初升和太阳当头的大画面,用近镜头重点表现出来。三维立体动画、强烈的感官刺激迅速催生学生新的思维:两小儿究竟谁说得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自然界还有哪些奥秘?画面创设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问题的提出激励了学生独立探索的欲望,从而启发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发现”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的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外国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在儿童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这种创新愿望,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比如,我在教课文《桥之美》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桥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读的方式学习课文。“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行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从而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三、调动情感,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又容易被唤起。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主动探究的学生,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鼓励、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心灵探究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教育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爱”的情境,让学生有安全感,他们会对未知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尝试、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来。正如杜威所说:“情境是激活儿童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他们之间的差异,精心策划,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我会读”、“我会演”、“我会画”、“我会说”等,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玩一玩中,发现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最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乐于探究。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多装着学生,做个有心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