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探寻》教学设计
作者: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王立民 时间:2011/2/19 6:58:02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609
很多传统节日已被人们逐渐淡忘冷落,惟有春节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春节是一种民俗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涉及自然界的发展变更、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春节日益被简化、改造。每代人眼里的春节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元旦、春节之际我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的民族传统文化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春节文化的探寻进行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切实感到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次的活动借助于学生对春节的向往和对过节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巩固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活动目的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综合能力。
2.凭借“春节”这个载体,了解有关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3.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培养创造性的人格。
4.初步学会制定研究的计划书。
主要活动: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调查、访问(例如:春节有哪些禁忌?有哪些礼节?)、比较法(南方人与北方人,汉族和少数民族过节的不同)、收集图片和制作节日的装饰品……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过程描述
一、准备阶段
(一)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春节文化探寻。
(二)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
1.自己动手,利用图书馆、网络、采访等渠道获取有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春节期间要有目的地进行亲身体验,并写出相应的体验文章。
3.将自己的探寻成果创造性地展示出来。
二、实践阶段
当我把活动的目的及具体要求向全班同学公布后,他们反响强烈,兴趣极高。因为不久就是春节了,他们对春节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明确,很多人只局限于吃年饭、拜年、压岁钱、玩龙灯等认识上,真正要谈一谈对春节的深一些的理解又不知道怎么说了,因此,这项活动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有几个同学当时就自觉地组合成一个小组,希望能共同合作完成这次活动。看着学生们满脸的好奇与兴奋,我想,这次的活动可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让每个同学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我在班上让所有学生参与探讨分析无从深入的原因,并让大家替那些无从深入的同学想办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同学们的合作兴趣高涨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又高涨了,其中工作展开得比较好的同学主动地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给同学们看,并在班上介绍了自己的做法,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这样一带,同学们都自觉地在方法上交流探讨,并共享查阅的材料,而且,同学们绝大部分自觉地组合成了几个小组,同学们在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关于春节探寻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如果没有一个头绪,活动会杂乱无章,于是又经过交流、讨论,他们大致确定了从如下几个阶段来逐步完成这个活动的思路。
1.了解春节有关知识;
2.班级组织庆祝春节晚会
3.亲身感受春节并写出体验文章;
4.整理设计成册子。
同时他们感到春节的有关知识可以分列为几个专题进行探寻,于是也讨论出了几个专题,如春节的由来与神话传说;春节的风俗禁忌;春节的食文化;春联及春节的图片和装饰品;春节的娱乐;元宵节来历……,由此制定了探寻的计划书。
同学们的思路明确后,他们就有序、深入地开展活动了。开学一周是活动总结交流的时间,我先让学生交流在春节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专门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总结交流,首先,我请同学们谈谈此次活动的体会,同学们争着上台发言,气氛非常活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