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教授谈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代表性问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0/23 18:53:37  来源:WUYOUWEN513转发  人气:1687
  2011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继续着2010年的导向,作文题仍然采用了新标题作文的形式,审题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从阅卷过程看,考生的套作因为题目中例举了当代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而显得比去年严重,但总体上,今年和去年相似,50分以上的高分卷仍然明显比前几年少,这除了一部分考生审题能力偏差外,更多的考生是因为不会或不太会在相对限制较多的情况下写作,换句话说,是考生做命题作文的能力低下。而思考能力和表达感情的能力不够,也是作文分数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好的高考作文,应该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上面哪一点有不足,都会影响作文得高分。我们看看,今年的考生在那些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
  一、 审题问题
  浙江省2011年高考作文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和去年一样,这是一道新标题作文。和标题作文不同,新标题作文在标题前,有一、两段材料,这材料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只是提示性的,它对后面的标题有限制,但又不像材料作文那样限制过死。这种命题方式给予考生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让考生在相对条件下写作,凸现了高考作文的应试性。作文题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但与去年相似,这种形式的作文题前面的材料文字太多,虽然标题二字打了着重号,如果考生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会把这个题目看成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也有的会只注意题目而忽略材料,当作一般的标题作文看。
  材料的文字过多,但仍然有关键词可找到。我觉得有这样三个重要的词,是理解这道作文题的关键,那就是:
  1、我的:包括我的经历,我的观点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也即不可复制性;(我们选取的17份样卷中,得分高的前6篇作文,写的内容都与“我的”有关)
  2、时间:材料里说有物理时间与人生时间两种,但以后者为重;
  3、人生:人生在这里的含义有事业、追求、成功等宏大叙事。标题上虽然没有人生二字,但从材料对一些成功者的例举,以及把时间分成物理时间和人生时间的提示,都暗示这个题目与上述宏大叙事的关系。当然,材料里更突出的是强调不同时代的成功不一样,应该突出自我,切忌盲目攀比。有教师点评说这个题目暗喻了“一代人对自我的认同”,站在代际的高度来理解这种宏大叙事,我赞同。但是,不能把它理解成“对一代人的认同”,因为,材料更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在高考这一人生的重要时刻,进入考场的考生心理上会很紧张,所以,要让他们完全像我这样理解这个作文题,相对较难。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今年全国范围内的高考作文题中比较优秀的一个。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这个题目偏题的机率较小,至少一个合格的高考三学生能够看懂“我的时间”这四个字。但要完全理解题意也不容易,这正好把那些理解和写作能力强的考生在审题上凸现出来。所以,在审题上,我们可以这样区别:
  一类作文,把上述三个关键词都写入了作文,当然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缺少任何一个词。如3号卷把自己与同班同学的事情写出来,主题是人生路上不能简单模仿别人,写得很感性,很真实;2号讨论卷的主题是“瞬间中成长”,以一小段微观时间为经,成长(主要是心理上的成熟)为纬,巧妙地完成了这个作文题。
  二类作文,只抓住了“我的时间”做文章。我的时间,尤其是物理时间,无法让这篇作文写深刻,很容易写成生活的流水账。而不认真阅读这个作文题前面的材料,或不能理解这些材料,以为抓住后面这个标题就能写出这篇作文,就容易变成二类作文。这类作文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当然,在立意上,也必然会低于一类作文。
  三类作文,完全脱离作文题。这主要是一些作文写作能力低的考生,事先准备好作文或材料,不顾题目的要求,瞎写一通。12号卷的主题是“我的母校”,考生把这篇作文很勉强地拉到“我的时间”上;9号卷和13号卷看起来不像事先准备好的,但主题变成了“论时间”,两位考生连“我的”这个关键词都没写。而13号卷几乎就是坐在考场上进行“关于时间的意识流”,该生的写作能力非常差。
  当然,我们给这些样卷打分的时候,并不完全凭借考生的审题能力,因为作文的评分,根据我们拿到的分项打分表,内容项有四个要点,审题只是其中一项,所以要综合考虑。审题的重要性有两个,第一个是甄别某些考生考前背诵一些文章来默写的行为。第二个是考察考生的审题能力。当然,如果能确认某篇作文是考生当场写的,即使偏离了题意,如果综合考虑其他三个方面,还是应该酌情给分的。但是,如果审题错得太离谱,我们是可以凭借这一点,判断该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差的,自然分数就高不上去。
  有些老师主张我们对审题应宽松一些,我无法苟同。现在已经不是话题作文时代,这两年作文题强化了审题的要求,是对话题作文在审题上过分宽松的一种反拨。强化审题,又不拘泥于审题,这构成了作文阅卷的一种新的立场。出题者持这样的立场,我们阅卷者也应该持这样的立场。这种立场,正是我们一贯的反对套话作文立场的继续。从今年的试批来看,今年的套话作文会比去年多,我们对审题不坚持这样的立场,仍然会让一些投机取巧的考生得逞,受损的当然就是那些真正的写作能手。
  二、 模式化写作,今年又有所抬头
  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记得在1998年围绕语文高考的大讨论中,很多论者对应试作文表示了很大的不满。认为应试束缚了考生的思维和能力,而且还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入歧途。正是在这场讨论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希望以此激活日益僵化的高考作文模式,改善中学语文教学。所谓题意自拟,文体不限,曾经引起很多人的欢呼。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考试方式一定有益于中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他们的各具特色的个人才能会得到鼓励。不能说,这样的目标一点也没有实现。对于一些在写作上的确很有个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在考试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写出很有特色的好作文。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一个人的成功,很快就引来一大批模仿者,就像我们的手机市场,山寨版几乎占领半壁江山。特别是每年都有的高考满分作文选(现在速度更快更便捷,高考阅卷工作还没有结束,网上已经出现许多真真假假的满分作文)为这种现象推波助澜,引导着后来的考生盲目模仿。后果是,高考作文越来越模式化,从而也越来越让人难以辨别真假好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