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教授谈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代表性问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0/23 18:53:37 来源:WUYOUWEN513转发 人气:1694
在试场上写作文,落笔前,一定要有一个构思过程,最好能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不要一看完题目,提笔就写。这个构思过程,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文章的主题,然后确定文体,构思好整体框架,再动笔写。不经过这样的过程,随意落笔,常常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到后来甚至会出现凑字数或者字数过多的毛病。结构也难以完美。
文章结构有外在的结构和内在的思路两种,外在的结构表现为各段落层次,如我们常讲的开头、中段、结尾。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入题快,语言精致优美,方能达到开篇引人入胜的效果。中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一般说来,要避免把文章简单分成开头、中段、结尾三大自然段,尤其是中段,最好分成若干小自然段,这样不仅可以清晰表示你的思路,也可有效减轻阅卷教师视觉、心理疲劳,使他们不至于因为视觉心理上的疲劳而影响打分的准确性。结尾要短小精悍,有拓展或有回味皆可。内在的思路一是靠文章的段落予以轮廓显示,二是靠文章的语言细腻表达。
6、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几年由于用了开放式的话题作文,考生写记叙文的多起来了,但一篇记叙文,应该有记叙也有描写,记叙主要起叙述故事梗概,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描写主要起到再现情节中的形象可感的细节,而这后者恰恰是许多中学生的弱项。一些得不到高分的考生往往只注意叙述故事,忘记了形象再现这个故事中感人的细节,以至于阅卷教师读完文章后,只知道一个故事轮廓,没有关于这个人物、这个场面、这个活动的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读鲁迅的《故乡》,当我们合上书本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不是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是闰土、杨二嫂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以他精彩的描写手法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让月光下海边西瓜地的景色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记忆中。一篇高考作文也应该通过精彩的描写,给阅卷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如果写的是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7、尽可能显示考生的良好语感。
有人说,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是由阅卷教师几分钟定生死。这话常常带有某种批评色彩,但从语感判断这个角度上来说,一位有经验的阅卷教师,化几分钟判断一篇作文语感的好坏绰绰有余。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只要看一两段,就能判断该考生语感的优劣。
我们对高考作文语感的要求是:首先要求你的文章做到文通字顺,无语法逻辑错误,意思基本表达准确。同学们肯定注意到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之一往往是语言畅达否,这个畅达,就是你的语感水平的最低体现。不能否认,我们的很多同学,语感水平都不高。很多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根本不注意语感的养成,甚至连诵读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最起码的工作都不做。在文通字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文字精美,琅琅上口。即语言在基本表达准确的前提下,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读音上给人以乐感。
例如早几年的一篇高分作文《是尘埃,也是宇宙》中的这段文字:
“我是一粒尘埃,随风而起,随风而落,有时,随波逐流。我不是树,我没有根。我没有迷人的芬芳,我没有美妙的外表;我是一切的卑微与渺小。但是伟岸的高山里有我,磅礴的江河里有我。圣洁的雪花里有我;我是这蔚蓝色星球的肌体,我是这苍茫宇宙的历史和未来。”不仅表达准确,而且语言里跳动着一种韵律,有一种诗美。
再如《脆弱中,我们看到生命》中的文字:“当柳枝抽出那第一枚新芽时,你看到的只是那一抹绿吗?哦,不。你看到的是无限蔓延的勃勃生机。当海燕俯身迅雷般跃过海面时,你看到的只是那娇小的一闪而过的影子吗?哦,不。你看到的是坚贞顽强的不断延续。”看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种作文如果再加上审题准确,立意有深度,材料合适,一般都能得50分以上的高分。
然而,在阅卷中,这种文字水平的作文还是不多的。大部分的作文都只能做到文通字顺,有相当一部分连这样的要求都达不到。比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在专业上有多大发展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