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教授谈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代表性问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0/23 18:53:37 来源:WUYOUWEN513转发 人气:1693
第二类作文更异类,它们很多不是在考场上写的,或主要不是在考场上写的,这就是我们一开始称之为“文化作文”,后来又更名为“套话作文”的这样一类作文。我对套话作文有这样的说明: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下面是今年作文样卷中我们认为是套话作文的一篇:
我的时间(15号卷)
时间是手表上指针转过的分分秒秒,时间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时间是春去夏来,秋走冬至,而人生的时间并不是如此,它是由经历的无数大小事件,对的或错的,欢乐的或悲伤的那么一点一滴积累而成。人生的成功在于自己的时间排。
亚里士多德曾说: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出自他的老师,更早是刻在神庙上的铭文,而这句话正是清晰的告诉了我们在合适的时刻做该做的事。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来警醒我们,秦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朝代,秦始皇治下的秦国重用人才,奖罚分明,军纪严明,先后消灭了六国,使中国大一统,完成了先辈们的梦想,而后北击匈奴,南平吴越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朝代,然而到了秦代末年,秦始皇却施行暴政,高额的税收和高强度的严刑竣法,徭役使民不聊生,秦始皇下令造始皇宫,阿房宫,大型墓地更是使民怨声再道,最后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就像古文中所言,使六国拒秦则民养生丧死而无憾矣。使秦复爱六国,谁得而族灭也。正是秦始皇在六国一统之后,施实暴政,而使人民怨声再道,才导至了秦国的灭亡,这正是对于自己时间把握不当的一个教训。
认识你自己,把握自己的时间是通往成功之顶的大道,那么自然有许多人是把握自己的时间之后成功的。鲁迅作为中国的杰出大文豪,在一生中写出了不少作品,使无数的人们警醒,唤起无数人的民族之情,爱国意识,众所周知,鲁迅本来并不是一位作家而是学医的,在学医时,鲁迅留学日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看一本电影,而中国人却是演的汉奸,在场不仅日本人,连中国人也对这本片子赞扬不止,这让鲁迅十分失望,也因此意识到救人只是救人,救人的思想意识才是真正的救人,从此鲁迅弃医从文,也正知其所想,他的文章给世人带来了许多的警示。鲁迅正是把握了自己,在民族危难之时,以自己的力量以写作的方式唤起了人们的爱国之情最终取得了成功。
时间如风如雨飘乎不定,惟有把握它才能取得成功,正所谓认识你自己,我们应该学鲁迅而非始皇,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改做的事。从这一刻开始,从这一秒开始,把握好我们的时间。
这篇作文主题是传统文化,这与我们今年的作文题有一定的差距。在写法上,却明显是采用了“套话作文”的模式。
“套话”作文的盛行与话题作文形式有一定关系。因为话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低,再加上前几年这种类型的满分作文出现的较多,而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来讲,掌握几块材料到考场上去拼凑,远比苦学苦练提高写作能力要容易得多。又不需要承担抄袭的责任。
但是,这种“套话作文”的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
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套话作文”的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一般情况下,这类“套话作文”最高分不超过40分。如果符合题意,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38-40分。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36分以下。
在我们多年的反对之下,这种套话作文出现得少了。起码有一些具有中等写作能力的考生,愿意凭自己的实力去拿分,而不是像前几年那样靠写这类套话作文去碰一下运气。但今年的考试,因为材料中使用了一些名人的名字,居然让一些考生自以为找到了空子,非要用套话作文的形式来高分。但我们的标准毫不动摇,一旦认定是套话作文,打的分数是很低的。低到以后让很多想投机取巧的考生不敢投机为止。
当然,我们指出“套话作文”的典型表现,并不意味只要使用了历史文化名人材料就一定是“套话作文”了。阅卷者要根据上述三要素,对作文进行综合判断。
反对写“套话作文”、“文化作文”,并非就是反对中学生写文化题材的作文。好文章的关键,是有没有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是作者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感受得来的题材,即使只是身边的琐事,也能被作者点石成金,写成好文章。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作文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议论和叙述的问题。一篇作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以及因此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的表现。作为一名中学生,他首先要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文化素质。古人强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就是把社会实践和读书结合起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作文当然也需要讲究技法,讲究文章的规律,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没有情感和思想,文章的技巧再好,语言再华丽,也是空的。套话作文就是这样一种缺乏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作文。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说榆林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座谈会上,一名财政局副局长一上来就讲套话,还一问三不知。市长李金柱直斥:“我不需要你讲大道理,要务实!一问三不知,老百姓白养活了你!”看来,说套话在哪里都不受欢迎,在中高考的考场上也不会受欢迎。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您自己喜欢这样的糊弄人的作文吗?您班上的老师喜欢吗?您自己和自己的老师不喜欢,那些阅卷老师——他们就是从学校选出来的——又怎么可能喜欢?
附:江苏2007年一篇得满分的作文。
三、 写作基本功的欠缺
作文题从话题作文向新标题作文的转变,是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专家对高考作文认识上的转变造成的结果。但是,在我看来,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作文题的类型问题——话题作文对一代人的影响,还因为长期以来作文的分数拉不开,多数分数集中在40分到49分这一档。这对很多高中生来说,自然就忽视了作文的练习。就是咱们中学语文教师,也不是很重视作文的教学,投入产出比太小了嘛。北大的温儒敏教授这两年都在大声疾呼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其中一条,就是拉开高考作文的分数,我觉得很有道理。今年我们作文改卷的一个举措,就是不设平均分数线,也不主张阅卷教师把分数往平均线上打。相反,我们今年的口号是:把分数往两边打,让能写作的考生得高分。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学生觉得化时间把作文练好是值得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