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为合作而放弃自主

作者: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 任本德  时间:2012/1/5 9:07:03  来源:scxhez原创  人气:343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被认为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的学会共处,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为了追求表面热闹浮华,堂堂有合作、堂堂要合作,似乎不合作就不是一堂好课,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价值与作用,甚至是过分地强调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实质。为此有必要廓清部分老师和学生的认识,走出非深层交流和碰撞的误区。
  一、学习不是流水作业
  本人高三下来,接手了率先进入新课改(2010年普通高中实行新课改)的高二年级。在学习《老人与海》一文,我把编制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运用30分思考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问题,余下15分钟随机依小组展示并相机点拨。得到任务后,马上就有小组长发号施令了,某某某完成第1题,某某某完成第2题……我一听势头不对,迅速阻止,明令禁止分割习题。导学案必须是每人逐题完成,完成后再对较为困难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学习不是流水作业。车间工人各自完成生产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叠加在一起合成整个产品,这的确很好地体现了分工合作。但学习却不能这样,决不可对相关环节毫无知晓。教材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知识有较为系统(至少是某些领域、某些板块)的积淀,如果对应该全面掌握的内容进行肢解分割,那么,学得的知识就很零碎,记忆的东西也不牢固。
  二、学习不是集市贸易
  刚开始,学生完成练习检测时,一动笔不是翻教材、翻工具书,就是与同桌小声嘀咕对答案。如此这般合作了,讨论了,会有什么收效呢?我得“力挽狂澜”。每次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先行独立完成,任何人不能交头接耳。完成后再将较为困难的问题提交小组进行较短时间的交流。这样学生既能进行独立思考,又能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的想法,互为补充。
  学习不是集市贸易。走进集贸市场,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善于吆喝的,赚得盆满钵满,不善吆喝的,生意冷淡;善于讲价的,物超所值,不善讲价的,只能做冤大头,或是呆在他人之后,别人讲好价钱,尾随购买。同样的贸易,收获不一。学习却不能这样,我们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能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与资料合作、与同学合作)的方法,那些反应较快的学生总是率先把观点亮出来,稍稍迟钝的同学就只有接受答案的份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凝神静思、冥思苦想,就不会记忆深刻,更不会领悟探索之趣。
  三、学习不是随团旅游
  为了体现学习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在建立时,常常是好中差搭配。所以我们在一些公开课上,在小组讨论环节时,常见的情景是成绩优秀的一两个同学公布答案,其他人忙于抄录,没有深度的交流,基础较差的同学甚至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不在一个平台上,找不到共鸣点,也激发不出思想的火花。
  学习不是随团旅游。我们外出旅游,随团一行人,在导游的带领下,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走马观花。腿脚不灵便的,只有走走主干道,甚至跑不动了就在景点门口照张相,算是“到此一游”,回家真是“什么都不知道”。风土人情、奇异风光自有导游给我们介绍,随行团员顺着导游的手指齐刷刷的一会儿朝左看,一会儿朝右看。导游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我们理所当然的只有听的份,看的份。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应该是进山探险的驴友,首先是寻求一份自己的乐趣,拥有一份自己的收获。行至绝难处,或是有了性命之虞,也相互救助,最终虽体验不一但全都安全出山。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自主学习是前提,是基础,是根本。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又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敢于提出个人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放弃了学习过程中的独立自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