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材料作文审题训练”课引发的反思
作者: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十六中学 金英爱 时间:2012/3/6 19:15: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33
——摘自《语文新课程标准》
课标明确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即首先必须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然后必须付诸于实践。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便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去的工作中我一直铭记古人不倦的教诲:“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神圣职责所在,并满足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传授学生丰富的课内外知识与分数的提高上,却很少去思考“社会为什么需要‘语文’? 从个体发展进程中‘语文’扮演了什么角色?”等问题。近日,在针对所教的初三毕业生上的一节“材料作文审题训练”课中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诉诸笔端与大家交流。
大家知道现在的作文题型千变万化,近两年来随着话题作文的渐渐淡出,材料作文(或前附有材料导语的话题作文)如雨后春笋般给一成不变的作文领域徐徐地送来了一缕暖风,备受大家青睐,然而这对学生整体把握材料、分析思考的能力要求就提高了,而对于涉世未深﹑缺乏生活阅历又普遍不善思考的中学生们来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辨析能力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我将这节作文课的重点放在了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上。
因材料作文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明确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整体把握材料,结合材料,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引发立意,自定话题、自定题目、自定体裁。
具体地说,材料作文的审题分三步骤:①找出材料中的角色(或几个方面)即关键词。②针对角色(或方面)关键词找出相关描述性的语言并分析隐含的意义及材料的价值取向。③确定立意,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立意,忌面面俱到。
而针对材料材料作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的审题难度要大于其它作文题型。进行审题训练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懂得通过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不仅能用眼睛看世界,更能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辨析能力才能够正确的立意,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我认为“学贵有思,小思则小进,大思则大进”。为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提供一则小故事请学生展开讨论。
故事说的是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那个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那位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把,不浇一点儿水。转眼三年过去了,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有海碗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树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和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其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而我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恨不得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暴风刮倒?”
阅读后,同学们马上明确了关键词:
树苗 年轻人 沙尘暴 杨树 成活
接下来的讨论十分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见解迥异不同,将立意归纳如下:
①从老人角度 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从年轻人角度 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③从胡杨树角度 一定要夯实基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所谓“横看成岭恻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了许多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思想火花,可谓“别有洞天”。 是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各自都有灵动的思想、鲜活的见解,决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并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就课堂而言,我们所面对的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人们用不同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作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空间,明确角度、延展长度、拓宽广度、力掘深度,让学生懂得用审视的目光看生活﹑看社会﹑看世界。在审视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学会成长。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突然意识到,语文课不单单是一堂课、一门学科了。我不仅要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应该重视他们透过书本以外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同步,要培养学生‘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我要教会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时要懂得思考,“善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当然讨论中也不尽是智慧的火花,亦有令人担忧之处。(如在《铭记历史》材料分析中)。材料提供说“二战中,一家以色列幼儿园的校训竟称:‘今天可爱的孩子们是明日战争中的人肉炸弹’”。发言中有个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新颖”立意,她说战争是催化剂,通过战争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战争能结束前朝的腐朽,迎来现代的文明等等。看似“新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混淆,她只是一味的求新求异,而忽略了材料作文最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即整体把握材料、正确提炼材料的价值取向。这则材料不难分析,它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而这位同学因缺少对材料的深入理解,角度的严重偏离,导致了错误的立意,当然不能在考场中写出上好的作文了。
这样看来,做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教会他们懂得思考外,还有思想、人生观与世界观等人性品格的修正与塑造。
同样的审题训练中,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火花,也有让人堪忧的人生观偏颇,这引起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究竟要扮演怎样的角色,肩负怎样的使命?一位教育家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说“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我深感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艰巨。
先辈曾说“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而在现今高智能、高速度发展的时代,不妨大胆的重新诠释,即“引道、智道、悟道”是当今教师最神圣的使命。成功的教育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型合格人才,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像成功者一样去思考、学会审视自已,深入思考人生、社会,这种深入内心灵魂的认知能力与审视能力较书本文化知识来说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我们太明白了,想在当今这个时代生存,就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思维辨析能力,不会思考的人是没有竞争力的。孩子们的人生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多少,更取决于透过书本外更多的审视生活、感悟人生的独立思考,取决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学生们具备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大脑里才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学生们拥有了一种善思善辨的性格习惯后,他们才可能拥有成功亦或是通往成功的人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就像学生接触或认识社会的一个准备室或模拟室,整个社会就像学生接受和学习文化的活生生的大课堂。在教学中把学习语文和融入社会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在学习中让学生们学会悟“知”,悟“智”,悟“道”,悟“理”;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逐渐明晰与树立社会、人生、传统、伦理、理想、情操、志向、品位等等观念或看法。
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作文分析课还是语文教学更要为学生的将来做好更加厚实的准备,即未来社会需要感情丰富,思想深刻敏锐,人格健全的人才,那么这种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能否从更高层次,即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工具性是决定当前语文教学能否突破窠臼的最重要的标准。,我想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学中“质”的内容与飞跃。用“社会为什么需要语文”的“大语文观”来指导语文教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江流宛转绕芳甸”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感慨,沉淀下来的是思索。通过一节“材料作文课”,我对“语文”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人类进步进程中“语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知识发展的激烈动荡中,个体的成长需要语文!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变迁中社会更需要“语文”!
让我们与“语文”携手吧,昂首高歌,采撷一路的山花烂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