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月考材料作文例文及精彩段落
作者:张北一中 刘春艾 时间:2012/5/1 16:15: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959
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
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他的麦粒。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方法之一 逆向推求
公鸡想找的是食物,却先找到珍珠,为什么却把珍珠丢掉继续寻找麦粒?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据此,我们就可以有这样的立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但它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最终明智地舍弃了珍珠,据此我们可以把立意定位,“坚守目标,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智慧的眼光”,也可进一步确定“要勇于取舍”,“借我一双慧眼”。
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公鸡对待麦粒和珍珠的态度”。由物及人,挖掘“材料”的含义——由麦粒联想到人们眼前的实实在在的物质方面的利益;由“珍珠”联想到长远的虚无缥缈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珍珠是个宝物,光彩夺目,用来装饰和打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虚的,是一种附着物,可以指生活中的荣誉、地位;而麦粒是实实在在对人生有益的具体的东西。正如要远渡重洋的鸟儿,仅在口中衔着一根树枝,而不会带上冗余的食物和沉重的鸟巢。据此我们可以从公鸡的行为中悟到这样的道理:要抛弃虚荣,拒绝诱惑,不要在追寻的过程中因沿途的景色而迷失方向,舍本求末。这是一个立意的角度。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考虑:
2.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立意:如果我们肯定“公鸡的做法”,就可以把立意定在“只有脚踏实地从眼前的事情做起,才能追求更高远的理想”;如果我们否定“公鸡的做法”,就可以把立意定在“不能只重视物质,更要追求精神”。
3. 从课本中寻找恰当的“写作资料”来支撑作文立意所确定的观点。肯定“公鸡的做法”,我们的观点是“只有脚踏实地从眼前的事情做起,才能追求更高远的理想”;正面的材料有“苏轼在遭受空前的政治打击之后,来到了黄州,他必须选择先从孤独失意中走出来,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史铁生在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时,他明白要先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坚忍不拔地活下去,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反面的材料有“海子没有从眼前的事情做起,最终走向了生命的毁灭”。 否定“公鸡的做法”,我们的观点是“不能只重视物质,更要追求精神”;课本上有大量的作品在告诉我们,“为了追求‘真我’,听凭心灵的召唤,只能追求精神而放弃物质”,庄子、陶潜、李白、刘禹锡、海子……都是这样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