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训练的时效性探究

作者:红沙梁中学 何祥德  时间:2012/7/4 15:54:18  来源:hxd830925原创  人气:723
  一、课题背景及成因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大系统之中,“双基”训练是一大关节。叶圣陶先生生前与语文老师谈语文教学,常常强调训练的重要,他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为教育之成功。”换言之,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实在在的阅读。但在《新课程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训练似被淡化了,随之而来的则是语文课堂的“虚”“浮”和华而不实。尤其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训练更是有名无实,或者扭曲畸形,基于此,探索阅读教学中训练的时效性极为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拟定本课题,不单纯是为了贯彻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实施训练,更重要的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提高为立足点。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彻底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满堂灌、填鸭式、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迎合新课改步伐。
  三、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本课题立足中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为目的,循序渐进,整体提高。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有:
  1、叶圣陶关于训练的论著
  2、名家名师有关训练的论述
  3、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
  4、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相关理念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设计
  (一)前期调研,课题论证,拟定计划(1----3周)
  (二)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调查研究(4----8周)
  (三)实际操作,实践探究,作出笔记(9----16周)
  (四)整理资料,形成成果(17----20周)
  五、课题内容简介
  本课题拟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1)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因此,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不可小觑。
  (2)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如果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对于一些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我们要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
  2、有利于培养课外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
  (1)课前注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预习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增加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2)课堂反复阅读,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结合课文渗透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
  (3)课后适当延伸,巩固阅读方法。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以历史的长河为范本,多读优秀史籍;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以各个单元的综合性训练活动为契机和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翻资料,多查阅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接触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著作,以扩大知识面,增长阅历,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探讨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读书指导课的类型一般有:(1)推荐优秀读物;(2)读书方法的指导;(3)优秀读物欣赏;(4)课外读物分析;(5)读书汇报交流等。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结构,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4、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储存能力和信息提取应用能力。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指导小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掌握搜集信息的方法,然后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处理内化信息,为我所用。
  六、成果形式
  本课题将在结题阶段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并以教研论文形式呈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