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关问题的答题技巧

作者:longyanran  时间:2013/1/29 10:52:11  来源:longyanran原创  人气:7635
  中考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深化主题。所以,解答环境描写作用的问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光,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
  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的开头用了一段文字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特别是两类顾客的衣着和喝酒方式的差异,揭示了清末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用茅盾先生的话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如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等。
  如《故乡》中的那幅“故乡冬景图”,作者极力渲染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正烘托出“我”当时的悲凉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孔乙己》中的社会背景则为孔乙己这个人物搭就了合适的社会舞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作品中还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再看《故乡》开头那“没有一些活气”的萧索荒村的描写,与“我”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这“眼前的故乡”和“回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从而充分表现了小说主题。孔乙己活动的舞台,注定了下文中他不被人同情,而被冷漠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
  综上所述,考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必须清楚明白,遇到相关的试题,才能结合具体内容作答。“一切景语皆情语”,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最终都是为深化文章主旨服务的,这一点考生必须牢记,在整理答案时要有所兼顾。
  针对以上设问,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来答,一个是小说中环境的特点,另一个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特点,不外乎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简单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环境描写在小说的开头,其作用一般是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的氛围;③环境描写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其作用一般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的性格;④环境描写置于小说的情节之中,其作用是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背景,其作用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答题误区:①不结合小说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环境描写的作用;②答题时不分要点,或遗漏要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