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陨落谁之过——读《伤仲永》

作者:成都市大弯中学 白美万  时间:2013/4/23 11:04:23  来源:mgq1975920转发  人气:432
  《伤仲永》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传世名作,它以极其精炼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一个旷世奇才的陨落之路,字里行流露出深深的哀伤。那么,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呢?
  一、方父的愚昧。
  仲永哭着要书写工具时,方父在惊讶之余,还是从邻居家中借来书写工具满足儿子奇怪的要求。仲永写的诗,作为“世隶耕”的他自然无法理解,也更无法认识仲永天赋才华的价值。从“传一乡秀才观之”的盛况中,在仲永“指物作诗立就”的情形中,他隐隐觉察到仲永的不凡。后来,父因子贵,这个长期受人漠视的农夫,成了“邑人”的上宾,享受着“邑人”礼遇和奉承,至此,他才切实感受到儿子给他带来的尊崇地位。等到有人拿钱来买仲永的诗,原来麻木迟钝的方父立刻嗅出了其中的金钱气息。试想,儿子题写一首诗就能获得金钱,这较之他先前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来,那不啻于从天而降的馅饼。于是,仲永成了他的摇钱树,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他做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愚蠢之举。至于仲永的前途,这位贪图眼前利益的父亲从来就不曾考虑过,因为他那荒芜的大脑早已长满了金钱的杂草。就这样,方促永——这位百年难遇的天才,毁在这样一个愚昧的父亲手中,着实让令人哀伤不已。
  二、邑人的追捧。
  仲永的天才,愚昧的方父难以认识到,可是“邑人”应该是认识到了。不然,就不会有“一乡秀才”传观仲永之诗的盛况,也不会有众人“指物”,仲永“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的佳话,更不会有“或以钱币乞之”的举动了。
  然而,透过“秀才”“邑人”的举动,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仲永的关注、称赞,仅仅是出于一种好奇。“秀才”们之所以“传”“观”仲永之诗,是因为一个五岁农家小孩,从未见过书具,居然能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诗的内容还能“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就更了不起了。“传”“观”二字写出“一乡秀才”对仲永的惊讶、评定,但他们并不确信,于是“指物作诗”来对仲永的才华作进一步的验证,而仲永写诗不仅“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就充分地满足了秀才们的好奇心,因而他们给予仲永极高的评价。可是,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他们也就对仲永置之不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仲永只不过是他们言语间的一个谈资,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对仲永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有一个人出来指出、纠正方父的愚蠢做法。有文化、明事理的“一乡秀才”尚且如此,至于那些见识一般的“邑人”就更不可能充当这个角色了。他们能做的只是推波助澜,对方父“稍稍宾客其父”,对促永则“以钱币乞之”,正是这种追星捧月般的行为,催生了方父的贪念与私欲。从这个意义上看,“秀才”的猎奇,“邑人”的追捧,把仲永这个天才,推上了泯灭之路。
  三、仲永的迷失。
  当然,从一个天才到最终的“泯然众人矣”,仲永自己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五岁时,“未尝识书具”的他,竟然“忽啼求之”,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渴求与倾诉欲望。后来,随着名声的显赫,他终日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之中,渐渐失去了天赋的锐利。面对“不使学”的错误之举,如果说五岁的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到他十二三岁时,作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了,按理,这时的他应该拥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可我们却未见他提出学习的要求,这与五岁时“啼”“求”有着天壤之别。直到他长大成人,我们也未看到他提出学习的要求。他错过了学习的大好时机,使自己超人的才能衰退以致于丧失殆尽,与他迷失在众人的肯定、赞美中不无关系。
  一个天才的少年,就这样在家庭、社会、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泯然众人矣”,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哀伤之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