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文内涵,注重生命教育
作者:575096361 时间:2013/5/20 16:03:38 来源:575096361原创 人气:951
关键词:人文内涵;生命教育;生命意识;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4-0045-01
一、 深入发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考察语文教科书是如何将生命意识的教育根植于文本中的,这里举一个课例便可得知:《生命生命》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其作者12岁时,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痛的折磨,进行文学创作。教师可先播放《生命交响曲》,让学生体悟其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再引导学生概述三个片段: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后让学生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从中得到的教益。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明确“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文道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教材中除《生命生命》、《囚绿记》外,《紫藤萝瀑布》、《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真正的英雄》等课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意识的情感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认识。在教学中,教师理应“披文入情”、“为情造文”。如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要做到“情动而辞发”:让学生以《假如还有三天生命》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只剩下三天生命,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要珍惜生命,来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激烈的思想碰撞,来省悟深刻的生命意义。
一篇篇课文,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
二、 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生命意识
前段时间,学生群体性安全事故频发,有识之士疾呼:“要像学好语文课程那样,学好保护生命的课程。”说明当今人们的生命意识正逐渐增强,对生命的关怀与呵护已到了较高的程度。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生命为引线,向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作家的事例,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1、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安排学生课外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用生命铸就的世界名著;2、讲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其选读长篇小说《我生活的故事》和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3、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遭遇,选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
由此还可拓展空间: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范仲淹;现代的鲁迅、柔石、闻一多;外国的如荷马、塞万提斯、海明威等许多文艺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要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这些人物从自我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中,来反观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由此锻造了他们不朽的灵魂、崇高的品质,从而使他们具有了广阔的胸襟,人格精神得以闪光,并垂范于后世。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感受,把阅读作品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进行生命对话,从而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增强和丰富生命体验。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生命质量
人的生命还有一个社会化的属性,语文教育必须突出这一点,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个体与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散步》一文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则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我的魅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光彩。
勇于担责、懂得付出、学会感恩、展现自我。课文中相当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是教师深化生命内涵的依据。通过对这类文章的解读,我们就应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己的精神,展现自己的魅力,活出自己的光彩。
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教育本身的职能,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教师除了在课内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课外通过广泛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外,还可以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宽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写周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有一位男生在周记中,流露出对父母在外打工的不满,总认为父母对他不关心,家庭缺乏温暖。我通过及时谈心,并与他父母联系,终于使他明白:父母打工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这位男生的心态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埋怨父母,还能利用休息时间帮家庭分担困难。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教育本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
不少优秀的学生正是在教师对某一课的人文思想的剖析与感召下,灵魂深处有了极大的震撼与触动,促使他们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了崇高的人格。这正是语文新课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
[2 ] 季丙焕.呼唤学生的生命意识[J].教育艺术,2007,(11).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