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法在《论语》选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陈昭平  时间:2013/9/16 23:31: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5
  人教版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共七个单元,涉及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儒、墨、道、法四家文献。教材编选者指出:“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这段文字的表述实际阐明了应该达到的两个教学目的:一是通过学习认识以至热爱传统文化,一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作为选修教材,教学内容较为繁复,七个单元中以儒家典籍为重点,而儒家典籍中又以《论语》、《孟子》两部经典为教学重点。这不仅是因为这两部典籍作为儒学文化的经典著作,作为主流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思想几千年,而且因为它已成为福建省数年来高考所考查的文化经典必考内容。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投注到《论语》、《孟子》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走近先贤圣人,领略其不朽的思想文化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倾向是只关注对选文语言层面的把握(即文言意思的疏通),而忽视引导学生领悟经典文化的思想价值。特别是《论语》用结构松散的语录体写成,只是孔门弟子对孔子日常言行的记录,不按主题分篇,每个章节的独立性与随意性较强,没有完整的论述体系与逻辑框架,这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虽然教材从《论语》整本书中大略按主题拟制了七个单元,但施教者怎样按主题进行有序教学,仍然需要花费较大心思。
  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使学生通过《论语选读》的学习较为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经典的魅力,汲取精神营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比较分析法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现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在比较分析中领略孔子的人格魅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选文中两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一类是赞美和推崇,一类是嘲讽和挖苦。在此基础上再比较、分析孔子与隐士对礼崩乐坏的“无道”之天下的不同态度。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归纳出:两者都不满现实,但面对污浊的社会,长沮等隐士采取的是“知其不可而避之”的人生态度,选择避世以洁身自好,放弃对社会道义的担当;而孔子则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力图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精神。
  《当仁,不让于师》则可以着重比较孔门弟子对老师的评价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从中感受到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又谦虚坦诚、尊重他人的人格魅力。
  《<论语>选读》毕竟不是学习人物传记,不可能对孔子这一人物有完整的把握,但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大程度上使学生把握孔子形象的主要方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比较分析中把握孔子的人生智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体现了孔子对富贵功名的取舍标准,这一人生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仁人志士。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孔子对富贵的态度与一般人对富贵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结合选文的比较分析,学生归纳出:孔子认为富贵“可取”还是“不取”的标准在于是否合乎道义,只要合乎道义,即使是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也可以去做,由此可知孔子把追随道义放在追求富贵之上;而一般人却见利忘义,为了谋取富贵不择手段。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很好地从选文中感知到孔子在对待富贵利益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可以将孔子的学习观与现代人的学习观来进行比较,更直观地把握孔子的教育智慧。孔子所说的“学”,除了“诗”、“礼”等古代文献外,更重要的是包括“仁”“知”“信”“直”“勇”“刚”等德行,即重点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使人更趋于道德上的完善;而现代人纯粹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以应试成绩为唯一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对孔子教育智慧的一种歪曲和倒退。这样的比较分析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在比较中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这也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阐述的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仁”。选文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实际上是孔子在其他地方提到的“忠”“恕”观念。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积极的“忠”和消极的“恕”二者中哪种更合理更易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积极的“忠”并不意味着比消极的“恕”更好,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容易做到,孔子自己也更看重“恕”,认为它是“可以终身行之者”。
  以上所谈的比较分析都仅针对一课或一本书,实际上施教者可以把眼界放宽些,充分利用选修课本中其它诸子学说进行比较分析。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 “仁”这一思想,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本中的墨家与道家来进行比较。在教学《墨子•兼爱》一文时,我安排学生回顾先前学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比较分析孔墨两家提倡的“爱”哪些不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孔子提倡的是“仁爱”:“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种爱是从亲情出发,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有等级有差别的爱。而墨子提倡的是“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爱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不分亲疏的爱。在与墨家的比较中,学生既感动于墨子“兼爱”思想的高尚,也认识到孔子“仁爱”思想的更切实可行,从而对儒家思想为什么更具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比较分析法可以在一课内容的教学中进行,也可以针对不同篇章进行。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都是有限的,施教者通过教学,应达到学习的示范与延伸作用,使学生通过《<论语>选读》七个单元的学习,进而更好地带动《论语》整本书的学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