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课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920字。
《<论语>选读》复习课教案
奉化中学 李承统
教学目标:通过例题展示了解考试题型,掌握答题要点
通过梳理《选读》内容,强调孔子基本思想观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孔子看似矛盾的思想及容易误解混淆的思想的辨析
一、导入
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这是“考试说明”中对《论语》选读确定的考试内容。
二、解读
命题第一类:解读
命题形式:成语概括、概念解释、内容分析。
提醒:要求大家扎实文言功底,至少先应读懂。在答题时明确答题要求,审题到位,特别是“内容分析”,并不是纯粹的翻译,而是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作适当概括,提炼关键词等。
有些命题形式是反观文本,给的材料并非来自《论语》,但最终还是回归到《论语》文本内容的解读。如题(幻灯,不答)
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的复习重点,是需要扎实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
简单地梳理一下选读表现的思想观点。政治观、价值观、义利观、交往观、教育观、哲学观
诸多表现孔子思想的言行中,有些是看似矛盾的,这个应该作为我们理解文本、分析内容时的难点加以突破。很可能会成为考试的重心方向。
设问辨析(幻灯)
(1)在《为政以德》篇中,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有没有矛盾?
(从孔子“均无贫”、“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不是说“仁者爱人”吗?但孔子却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仁者不仅能爱人,还能恨人。如何理解?
(仁者爱人是指对世人存有仁爱之心,但这种仁爱之心并不是无原则、无是非观念的善恶不分。有违道德礼义而恶之,希望有问题的人走向正道,整个社会走向征途,这也是爱人表现。)
(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有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如何理解?
(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4)孔子一方面对学生是“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说学生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这种矛盾如何理解?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但他又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未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则不复也”是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情况下说的,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在《诲人不倦》篇中,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参看幻灯资料)
(6)孔子有时候会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又认定“知其不可而为之”。如何理解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