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课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8/15 22:01: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20字。

  《<论语>选读》复习课教案
  奉化中学    李承统
  教学目标:通过例题展示了解考试题型,掌握答题要点
  通过梳理《选读》内容,强调孔子基本思想观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孔子看似矛盾的思想及容易误解混淆的思想的辨析
  一、导入
  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这是“考试说明”中对《论语》选读确定的考试内容。
  二、解读
  命题第一类:解读
  命题形式:成语概括、概念解释、内容分析。
  提醒:要求大家扎实文言功底,至少先应读懂。在答题时明确答题要求,审题到位,特别是“内容分析”,并不是纯粹的翻译,而是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作适当概括,提炼关键词等。
  有些命题形式是反观文本,给的材料并非来自《论语》,但最终还是回归到《论语》文本内容的解读。如题(幻灯,不答)
  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的复习重点,是需要扎实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
  简单地梳理一下选读表现的思想观点。政治观、价值观、义利观、交往观、教育观、哲学观
  诸多表现孔子思想的言行中,有些是看似矛盾的,这个应该作为我们理解文本、分析内容时的难点加以突破。很可能会成为考试的重心方向。
  设问辨析(幻灯)
  (1)在《为政以德》篇中,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有没有矛盾?
  (从孔子“均无贫”、“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不是说“仁者爱人”吗?但孔子却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仁者不仅能爱人,还能恨人。如何理解?
  (仁者爱人是指对世人存有仁爱之心,但这种仁爱之心并不是无原则、无是非观念的善恶不分。有违道德礼义而恶之,希望有问题的人走向正道,整个社会走向征途,这也是爱人表现。)
  (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有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如何理解?
  (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4)孔子一方面对学生是“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说学生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这种矛盾如何理解?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但他又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未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则不复也”是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情况下说的,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在《诲人不倦》篇中,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参看幻灯资料)
  (6)孔子有时候会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又认定“知其不可而为之”。如何理解其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