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忧思录(报告文学)
作者:佚名 时间:2014/3/10 14:43: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59
倏忽之间,历史老人的巨著翻到公元二十世纪末叶。这条长河当然“涛声依旧”。只是那奔向“河流”的部分“小溪”正徘徊于歧途,令人深感不安。
考场:举足轻重
自隋炀帝拉开科举考试的帷幕后,历代帝王纷纷效法。武则天竟亲临殿试,使“科举”迅速升温。唐朝主要考诗赋,宋神宗改为经义,元、明、清均紧步后尘。其主要依据是朱熹的《四书集注》,八股文随之铺天盖地。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至光绪31年(1905年),一文定终身的科举考试达1299年!那些儒生秉烛破夜也罢,闻鸡起舞也罢,头悬梁锥刺股也罢,为的不就是考场上的那一篇文章吗?孔乙己过不了这一关,穷困潦倒,生死难料,范进53岁过了这一关,喜得中枢神经失控,发疯发狂。为了一篇文章,多少书生悲白发,多少才子丧黄泉。文章真可谓举足轻重了!
今天的学生有了数理化、史地生、体音美,也许不会为一篇作文“满盘皆输”了。但作文的地位依然坚如磐石,中、高考试卷均占60分,那一片硕大的“空间”依然具有诱人的魁力。至今仍有极少数现代夫子叫嚷语文考试就考一篇作文,虽然曲高和寡,却可以窥见作文天平上的砝码仍然在不断增加。
面对考场上神圣的答卷,考生们是怎么对付的呢?
高考考点。女生罗某正得意洋洋地向同伴夸耀自己“快速作文”的能力:“答完基础题,我匆匆一看表,只剩20分钟了。作文还一字没写。这下着了慌,笔走龙蛇,飞快完稿。等我再一看表,天啦,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个多小时,我错把分针当时针,创造了18分钟写完作文的奇迹。”那种神态,毫无愧悔之色,反倒洋溢着“青春的豪情”。
初中怎么样?考场有打草稿习惯的只占十分之一、二,平时打草稿的也寥若晨星。
小学呢?笔者曾在一次小学语文竞赛中监考。全场30个考生,作文没有一个人打草稿,一般考生20分钟左右完卷,远比答基础题耗时少。
更为可笑的是,笔者教某一届实验班语文时,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有一所小学考入该班的几个学生竟面露惊诧之色,其中一个递给我这样一张纸条:“我打不打草稿要写的话都是一样,修改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
关于打草稿,老师们总是见仁见智。部分老师甚至规定考场不打草稿。其最好的论据可以追溯到那个1300多年前一挥而就写出千古美文《膝王图序》的王勃 (他虽未打草稿,但据说是蒙着被子打了半天腹稿的)。有了老师的撑腰,学生不打草稿当然理直气壮!
为什么不让学生打草稿呢?据说是考试时间紧迫,如果不能完卷,那就无法弥补遗憾了。
语文老师不妨回顾一下,自己做学生时和自己所教的学生中,考场上没能完卷的次数究竟有多少。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不打草稿的功劳。笔者曾做过有心人:中、高考一般学生可以提前20一30分钟完卷。至于小学,还以那次语文竞赛为例,大多数学生提前了40分钟。苦于老师不得提前交卷的“紧箍咒”,只好苦捱时光。玩弄笔帽的,推拉桌椅的、乱涂乱写的……应有尽有。
试想,若将这些“抓紧时间”挤出来的时间用来打草稿,不是绰绰有余吗?
不打草稿的学生是不是没有“后顾之忧”呢?一般学生还是谨而慎之的。他们也 要考虑文从字顺,也要考虑结构层次,也要考虑中心意境……他们明白,写在试卷上的文章是难以修改的,因而投鼠忌器,往往为一句话煞费苦心(若打草稿,恐怕早写十句了)。待文章写完,回头一读。咋搞的?病句像地下钻出来的,错别字像天上掉下来的,句与句逻辑紊乱,段与段结构松散……那些流光溢彩的“信息”,那些锦上添花的“灵感”,大都没了影儿。怎么办?补救的方法多矣!乱删乱改者有之。墨迹污染者有之,粘贴“膏药”者有之,橡皮、手指头擦穿试卷者有之,还有下“批语”的:“此段文字作废”,“此段文字插入第×段”。更有甚者,全盘否定答卷上的文章,另附稿纸,再起炉灶……
不必评说文章的优劣,单是这卷面就够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值得一说的是,考场上的优秀习作大多是草稿的“产儿”。那些平日养成习惯的学生并不觉得打草稿有什么麻烦,他们也从未有过难以完卷的历史。他们比别人更清醒的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没草稿你拿什么改呢?况且草稿是自己的“专利”,文字只要自己能认,符号只要自己能懂,结构只要自己能知,何乐而不为?
笔者一直这么想:我们是不是就从这草稿抓起呢?真的,面对考卷,我们应该对学生大喝一声:同学呵,马虎不得,这是举足轻重的考场!它可以影响你一时,甚至影响你一生!
编造:子虚乌有
有人说,文章便是“吾手写吾口”;有人说,文章就是写生活。我们的学生对此总是置若罔闻。他们最擅长的便是胡编滥造。
镜头一:某班作文初稿,老师一统汁,61人中有39人捡手表。(老师倒也不无幽默:既然这么多人捡手表,那请将39块手表如数交公。)
镜头二:某乡初三统考,学生所写的主人公患癌症的达20余人。
镜头三: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某老师发现了一个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手抄本,拿来一看,原来是一本“武侠小说”。书名:《白衣剑侠》;作者:刘厚军。你道这刘氏是谁?是该班一个作文成绩平平的男学生。
这部“武侠小说”分上下两册,估计不下40万字。至于书中的内容,无非是“武侠流行色”。诸如飞叶伤人的奇功,一掠数丈的轻功,隔地听音的神功,当然少不了花前月下、缠绵悱恻、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老师们莫不瞠目结舌。凭着刘氏的“才气”,若扎扎实实写文章或许会大有造就,只可惜当时“走火人魔”了。
镜头还可以继续摇动:“送盲人回家”曾经“走火”,“救落水儿童”曾经“走俏”,“雨中送伞”曾经“时髦”,“无私奉献”目前又“行情看涨”……
如果你问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大多数都会回答“没事可写”。他们所谓的事可能是“大事”。遗憾的是这和平时期,没有隆化城头的炮火,没有上甘岭上的硝烟,没有云周西村的风雨,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那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似乎又不够刺激,登不得文章的“大雅之堂”。
怎么办?一“编”就有刺激了。救落水儿童九死一生,惊险!带病上课昏倒于讲台,崇高!不编怎么行,人家几百万字的作品不都是编出来的吗?那写电影电视剧本的还叫“编剧”呢!
同学们呵,“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家庭……那里有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需要的是你必须有一双“洞明世事”的慧眼!
抄袭:捉襟见肘
抄袭是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又一灵丹妙药。
其一是“原版发行”。那种“不改一字,尽得风流”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毫不脸红,报纸杂志隔不了多久就要刊出一则“来函照登”,但“文抄公”们仍一意孤行,“抄兴”不减。平时,老师诵读学生佳作,读着读着,冷不丁就会有学生冒出一句:“别读了,抄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