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忧思录(报告文学)
作者:佚名 时间:2014/3/10 14:43: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70
其三是“借鉴素材”。写文章没材料?嘻,小菜一碟!那些《作文选刊》、《作文指导》上多着啦!我一不要他的时间二不要他的地点三不要他的人物四不要他的结构五不要他的环境六不要他的语言,七不要八不要,就只要他文中的那个材料!有了材料还愁不好作文吗?况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创造率高达99.99%。谁敢说我抄袭?据说有的老师还挺欣赏这种做法呢!
其四是“吸取精华”。《一件小事》式的开头——“我从×校来到×校,一转眼已经×年了。其间所谓国家大事都不留什么痕迹,只有一件小事使我至今难以忘却……”
《一件小事》式的结尾一一“我刹时觉得他的身影越来越高大,几乎要榨出我那棉衣(毛衣、夹衣、衬衣)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珍贵的衬衫》式的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只珍贵的小木枪。这不是一只普通的小木枪……”殊不知,第一句话是一个典型的病句,而这个病句被我们一茬茬的学生“吸取”着且还将继续“吸取”下去。
其五是“移花接木”。山西版杂志上的人物,山东版报纸上的故事,湖北版图书上的开头,湖南版文摘上的结尾……通过整理、提炼而“熔为一炉”,便堂而皇之地抄写于作文本上了。
其六是“寻章摘句”。你们语文老师不是说阅读面广吗?书籍浩如烟海,你看得完?我手中的杂志来自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我“借鉴”的书籍是七十年代末期的,况且我只是寻章摘旬,你能找到蛛丝马迹?于是那些故作高深的之乎者也,那些卖弄玄虚的新潮词句,那些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豪言壮语,生硬地不伦不类地踏进文章的圣殿。有个学生翻箱倒柜从家里找出一本发黄的无头无尾的小说,抠出一段外貌描写套在自己文章的某一人物上,自以为种不知鬼不觉,哪知语文老师一眼看破“天机”:“这是《林海雪原》中女匪首蝴蝶迷的外貌!”
还有多种多样的“奇方妙法”。
你看,面对黑板上的文题,学生一个个不慌不忙,课桌上堆满了作文书刊,读得何其专注。你千万别以为他在进入“角色”,八成是在“跟着感觉走”,以便找出相似的文章来“对号人座”!
贫血:营养不良
凭心而论,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还是出自自己之手,其中也不乏颇有新意的素材。可读来总是味同嚼蜡。原因何在?文章词汇贫乏,语句枯燥,结构呆板,意境浅薄。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病症恐怕是因为阅读的“营养不良”而引起的“贫血”。
厌读语文教科书的学生为数不少。教科书上的文章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本,而学生却与之感情淡漠。早自习昏昏欲睡——难得读;课堂上有气无力——懒得读。学小说不知其主人公,读议论文不知其中心论点,上说明文不知其说明方法……有个学生竟连已学过的课文标题也记不住,将《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写成“从甲骨文到口袋”。(教材后改成《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涉猎文学名著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不妨在初高中学生中调查一下:有多少人读过《红日》《红岩》《红旗谱》?有多少人读过《青春之歌》《暴风骤雨》《林海雪原》?有多少人读过但丁雨果雪莱?有多少人读过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莎士比亚?
其实,学生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乐意聆听发自伊甸乐园的袅袅天籁,他们也屈服于缪斯女神柔美的诱惑。多少次,他们像涸澈的鱼儿向往着溪流,似折羽的燕儿寻觅着翅膀:多少次,他们不惜葛履麻衣、四出访贤,虔诚谦恭地乞求“芝麻开门”……他们严重“缺钙”,步履蹒跚,却企图寻觅一条捷径以攀上作文高峰。缪斯当然不会那么便宜地打开圣殿,因为钟情于她的“臣民”都曾饱吸过文学的玉液琼浆。
似乎应该请那些成功者们给我们“贫血”的学生说几句话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代诗圣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说出了他的成功法宝。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叶圣陶,我们崇敬的老教育家的告诫出自内心。
“老老实实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吧,小说之道、诗文之道,尽在其中” ——古华,中国当代文坛的知名作家的经验发自肺腑。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们谈写作经验,有哪一个敢说与“阅读”毫无关系?
当然,一味指责学生课外阅读“一片空白”那可就不够恰当了。君不见,神圣的课堂传阅着金庸古龙梁羽生;君不见,子夜钟声陪伴着琼瑶亦舒岑凯伦;君不见,袒胸露乳的杂志宰割着民族的羞耻;君不见,乌烟瘴气的手抄本蹂躏着人类的文明……
去年春天,笔者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收缴学生不健康书籍的活动。初三三个班收缴的五十余本课外书籍中,堪称名著的仅有一本《古代白话小说选》。而学生感兴趣的篇目却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蒋兴国重会珍珠衫”!
这种重心失衡的课外阅读更给原本“贫血”的学生注入了摧残身体的有害激素。长期下去只能使更多的刘厚军李厚军们想入非非,编什么《白衣剑侠》之类的“杰作”!
学生应该警惕!家长应该警惕!老师应该警惕!社会应该警惕!
反思:走出误区
一位伟人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完全指责学生当然有失公允,作为对学生作文负有直接责任的语文老师,实在应当针对学生作文的现状反躬自省、闭门思过。
首先请你反思:作文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是不是太淡漠?你是否对学生说过 “考场上的作文是拉不开距离的,只要把字写好一点,把开头结尾写好一点,把文章写长一点,就可以获取一定的分数”;“作文是碰运气的,改卷是糍耙分”;“评分是用手指量距离”、“用稻草比长短”……即使你只说过一次,而刻在学生心中的“负效应”就永远不会“过期作废”!
其次请你反思:你的作文备课是不是深思熟虑的?你批改作文的目的除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之外,还有什么追求?你指导学生作文能否有一个科学一点的序列?或许,当你从寝室走到教室的路上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作文题,你为自己的“灵感”和“才华”热血沸腾,甚至作为夸耀资本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恰恰是作文教学之大忌——盲目性和随意性!或者当你为完成一学期6—8篇作文任务而颇感欣慰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对学生今后的作文举足轻重?不客气地说,那种“假、大、空”的文风是不少学生从小学里带来的。“给五保户送温暖”、“帮盲人带路”、“捡手表交公”的“好人好事”,小学生的作文中不是屡见不鲜吗?一个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变不说“回天乏力”,恐怕也得高喊几声“蜀道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