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5·12
作者:郭永超 时间:2015/5/11 22:51: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9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彼时的灾难,已然随着媒体视线的转移正在远离人们的视野。而后来,各种事故与灾难,还会不时地激荡起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余震。
接二连三的苦难,虽曰天灾,岂无人祸?
汶川,六年了。山体之下,废墟之中,数万亡灵。怎能将他们忘记?如何对他们有个交待?谁为散落一地的书包、课本负责?
“5•12”,最令人心痛的,是大量校舍的垮塌,导致学生惨重的伤亡。犹记北川中学、富新二小,整座大楼粉碎性地骨折,只经过几秒钟的挣扎,便匍匐而下。哪怕还留有一根骨架,哪怕再坚持一分钟,孩子们都有机会脱身啊。多少孩子,死于青春,死于憧憬,在人生最灿烂的季节里长眠。倒塌的校舍,压着祖国的未来。烟土弥漫的废墟,是多少父母一生一世的伤痛。
为什么偏偏只有学校垮塌得如此彻底?
除了悲伤和震撼之外,还有的是愤怒。不禁要追问建筑:风骨何在?
有人说,是地震烈度太大,建筑的防震标准太低;可即使是在受灾最重的北川,有些建筑也并没有轰然垮塌。有人说,是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学生集中,楼面负荷大;可即使是在校舍几乎消失的北川中学,一条二楼的走廊还是保持了完整,它庇佑了上百名学生,使他们幸运地免于死亡——事后有人查看,只有那个走廊的钢筋还是彼此相连的。有人说,是建筑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致使校舍豆腐渣般不堪一击;可建筑承包商也在喊冤,说教学楼的基建一直由政府承担,工程发包时,价格压得太低,只好尽量使用便宜的建筑材料。于是,有人出面解释,是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以致于当地校舍的设计、建造水平都很低。有人依旧只能在愤怒中质疑,不是教育部每年都要求对各地中小学校舍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吗?
至此,该问哪一级政府?而此时,“政府”已然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我问,我追问青天,总问不出消息。只是,在一些垮塌校舍的断壁残垣之上,依然可以断断续续地读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字样。
新的周年,新的地震,所幸,没有校舍的严重垮塌。但是,旧的画面似乎依旧定格。
崇山峻岭之中,一个个穷乡僻壤;高山险壑之间,一条条蜿蜒小路。乡间的房屋垮了,山间的公路断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在倒塌的房屋、滑坡的山体和滚落的巨石之下。地震发生了,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启动,领导人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解放军武警官兵冒死挺进,抢通道路,清理废墟,挽救生命,搭建帐篷,安置群众。各路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多方救灾物资紧急调运。志愿者纷纷赶到,地质专家也陆续现身,广大民众还在排队献血,而重获新生的灾区百姓热泪盈眶,充满感激。我们每一个幸存者,在为灾难的场面而心痛,也为救灾的场景而动容。
心痛与感动之余,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灾难与救援真如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式的宿命,似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尽管天灾不可避免,但无疑,人祸却加剧了天灾的后果。房屋垮塌了,为什么不能帮他们将房屋建得更牢固一些?哪怕是让它裂缝了,倾斜了。山体滑坡了,是不是也由于人们一直在当地砍伐树木、采掘矿藏和滥建电站?那山体,分明不是滑坡,是崩塌而来,是倾泻而下。也早有人知道那里是地震带、断裂带,可为什么非要等着狼来了把羊叼走才去补牢,为何没有人绸缪于未雨,曲突而徙薪?
如此声势浩大也投入巨大的“抗震救灾”,能否提前分散到事先的“防震减灾”。
想起扁鹊对自家三兄弟的经典论述。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高明?”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在事先就铲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在皮肤上敷重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医术高明,于是‘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治病救人,抑或是治国安民,是不是都应该像扁鹊的两位兄弟那样?
而现实中的版本是,防震减灾,防微杜渐,三年五年无人管;到了抗震救灾,大显身手,三天五天不睡觉。于是,就有了许多的“名医扁鹊”。 这无异于是一种扭曲的激励。像《汉书•霍光传》中徐福一样的人,防患于未然,上书汉宣帝霍氏有变,最终却面对“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情形。这是他个人的不平,更是国家的不幸。
灾难的惨象终究要退出荧屏,接下来,对英勇救援的庆祝与表彰,往往会取代对灾难发生的反思与追究。的确,我们需要通过共同赞美的方式来营造和谐,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喜欢纪念胜利,也乐于歌颂业绩,对于苦难总是淡然置之或避而不谈,至于其背后的问题,也每每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没有反思的眼泪,只能是水;没有问责的灾难,必然蕴蓄着新的祸患。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虽也说“多难兴邦”,但愿这样的灾难还是不要再重现。天灾不可违,人祸犹可追。只希望后人哀之并且鉴之,不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