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导师郭大伯

作者:渭南市下吉中学 王满仓  时间:2015/8/16 19:07:39  来源:流浪客原创  人气:634
  公元2014年8月27日,郭大伯和我已经阴阳两隔三四个月了!
  老人家过世的确切日期,我至今也没弄清楚。虽然父母告诉过我,但他们记不清究竟是哪一天。由于我和郭大伯的儿子从小就不要好,就没向他打听。作为儿子,他知道我和他父亲的关系亲如父子,可下葬那天,他还是没有通知我。或许他嫉妒我吧,嫉妒我从他的父亲、我的郭大伯那里夺去了他应该得到的文学艺术启蒙和熏陶。
  如今我的腿脚不好,行动不便,不能到郭大伯坟前去看碑文。要不,此时此刻,我起笔就可以推算你老人家离开我多少天、多少月、多少时了。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我的腿呀,赶快好起来吧,回村第一时间,我就去你老人家坟前下跪祭拜,感恩你给予我的文学艺术启蒙和熏陶,感恩你给予我的人生教导,感恩你给予我的点点滴滴,感恩你给予我的一切。
  郭大伯,你是我的文学艺术之父,这毫不夸张!
  咱们生产队(组)的老老少少,哪个人没受到你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熏陶,尤其我们这些当时的半大小子和女子,你给予我的直接启蒙和教导就更多。你当时任生产队长,虽然不是学校老师(曾经做过老师),可是你的启蒙教导绝对胜过学校老师。全生产队都知道你是能人,于是都盼望你能指导指导自己的孩子,我也打心眼里崇拜你!咱们两家离得很近,就隔四户人家。我上学下学都要经过您家门口。小时候,我是乖孩子,常常受到邻里百舍大伯大娘叔叔婶婶的夸奖和怜爱。您也是其中爱我的一个,可您是最热烈最真诚最有文化的一个。只要我经过你家门口,你总是拍拍我的头,这娃多聪明,好好学,有啥不懂的,可以问问我,我教你,好不好?看着你和蔼可亲的表情,听着你慢慢悠悠的的语调,我懂事的点点头。你领我进了你家,给我看你家的客厅布置,尤其是那些书法、诗词、对联。当时我哪儿懂啊,可那些黑白分明、布局和谐的书法,让我着了迷。你念上面的诗词、对联给我听,我虽然不懂,可那些平平仄仄、铿锵圆润的音节和韵律,分明已经如流水一般,灌注到我幼小的心灵河床上,让我欲罢不能。
  没过多长时间,除了你老人家对我的潜移默化,我家五伯的书法也影响了我,于是我鬼使神差地爱上了书法、诗词、对联,而且爱了大半辈子,直到现在我还临池不辍,吟诗当粮,作对娱乐。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书法课,快上书法课时,我就精心准备好笔墨纸砚,可老师总是跳过去,不上了。后来一直这样,可我实在等不及了,四年级上学期,我就自己练了起来。
  一天,你来到我家,给父亲安排生产队的事。临走时,你见我已经自己练字了,就在我练字的小房子里教起了我,告诉我如何执笔,如何写好一笔一画,还教给我写字的秘诀,当场给我写下来,让我立马背过。没费多大功夫,我就背过了:横平竖直捺如刀,撇钩有力点如桃,间架结构搭配好,汉字要方须记牢。现在想起来,还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管用。父亲、母亲看着郭大伯亲切用心地教我,站在一旁乐开了花。
  后来,您告诉我要买一些字帖,什么《黄自元楷书三十六法》,什么颜柳欧赵,什么先从唐楷练起,等等等等。我记得你根据我的兴趣爱好,给我定了练习的书体——颜体。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半,我一直练习颜体;到了初中,我又开始练习柳体。您时不时地总是要来我练过的“书法作业”,认真为我批阅指导,当面指出我的优点和缺点。要知道,当时的生产队,事务繁忙,你为咱们队倾注了大量心血,让一个“落后队”迅速变成了整个大队的“模范队”。我不知道,你的精力从何而来,而且还要给一个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孩子精心指导书法。现在想来,你的病痛早就种下了根儿,就在那时候。
  看到我练书法已经走上正轨,可以自己临摹学习了,你又开始启蒙我的诗词、对联兴趣。为了生产队的社员都过上好日子,你叫来自家的河南亲戚,发挥他们抱鸡子(孵化小鸡)的本事,为大家增加一些副业收入,当时国家政策已经允许这么做了。你的法子就是多,这一招真管用,社员的日子就是比其他队过得好。我也记不清是啥时候,放学时经过你家门口,我看到一副红红的对子,你自己写的,我认得,可内容我看不大懂。对联写到:
  凭心凭新凭信,增副增富增福。
  这种同音字、谐音字重复出现在对联中的情况,我没太见过,但觉得非常好。我问你时,你亲切地为我解释。“凭信”和“增福”都是村名,前者是咱村,后者是你家亲戚所在村。前面的内容都是谐音而来,紧密结合当时的副业生产——抱鸡子,每个字都有所侧重。经过你一番讲解,我领悟了这副对联的妙处,你告诉我,这就是谐音联。当时我已经上了初中,懂得了文学艺术上的各种修辞手法,你老人家所写的这幅对联就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例子,融入了经过生产劳动过上好日子的憧憬和希望,生活气息浓厚,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直到现在,我才恍然大悟,我之所以重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喜欢阅读这类文学作品,其真正的源头是你老人家的潜移默化。你总是站在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中,在领导全队社员致富奔日子的同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将这些教授给我们,有意无意地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学和艺术。
  说起来你老人家是生产队长,其实在骨子里,你更是一位带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生产生活之余,生产队长身份之外,你还是乡政府的政协文化小组负责人。你组织广大具有文学艺术爱好的男女青年,成立了一个文学艺术社团。经常指导他们,我虽然上学,忙于功课,没有参加过一次这样的学习机会。可你老人家总是牵挂着我,每次有什么活动,你都给我传达教导,连自己的儿子都嫉妒你这样做。有一次,你去我家对门王领会姐姐的家,你说领会姐姐初中毕业后就加入了社团,还写出了一首优秀的新体诗,邀我一起去看看。虽然语文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可是说到新体诗,我没有写过一首,你说领会姐姐已经写出了一首,当时我非常羡慕,但还有些羞涩,竟没有随你一同去。然而,出于对文学艺术的天然兴趣,对于领会姐姐的仰慕,我还是经不住诱惑,你老人家走后,我就偷偷去了领会姐姐家,向她要来那首诗。领会姐姐的诗句感染了我,也启发了我,新诗原来也不难作呀!就这样,课内课外,我竟也学写起新诗来了。
  对于诗歌的爱好,无论新体、旧体,追根朔源,都是你老人家深深地影响着我。在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濡染下,你更注重唐诗、宋词、对联的传承。我永远都忘不了你老人家给我讲解那些精致雅趣的对联、诗词的情景。你家会客厅,经常悬挂着名人书就的传统诗词、对联。有老一辈书法家茹桂、钟明善、张兴斌等,你指着墙上的书法作品,给我一一介绍指导,直到我执教于下邽中学,你还念念不忘张兴斌老人。你高兴我见到了他,说,你看看,老人慈眉善目,多活泛,他的书法多大气,多磅礴!其实当年我根本不知道张兴斌何许人也,谁知道我竟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张兴斌的家乡,而且他的书法馆就建在学校西南角,我有机会见到真人,有便利条件经常去书法馆观摩、学习、提高。你又指着钟明善先生的一副对联——虽无鸿儒论经史,却富白丁话桑麻——极其耐心地给我讲了起来,你知道我已经学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名句及其出处,就把重点放在这副对联的“化用”上,虽说我已经学过了“用典”,但经你老人家一番方言土语式的解说,使我不仅懂得了“用典”,还知道了“直用”和“化用”,更重要的是整个对联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趣味与《陋室铭》这篇名文相反,更接近泥土,接近劳动群众,你老人家最欣赏这一点。你看着我说道,刘禹锡是“有鸿儒”“无白丁”,是不是有些酸腐?而这副对联却一反常态,愿意与咱农民、与生产者交朋友,多么亲近人啊!我不喜欢知识分子的酸腐之态,我更喜欢陶渊明的回归自然,你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好哇!说到后面,你更像是自言自语,陶醉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我在你老人家方言土语、暗自沉吟的讲解中,慢慢地也被融化在艺术氛围中,进入了忘我的美妙境界。我哪里知道,一副小小的对联,竟然将我带进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之中,让我产生了那么多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