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乱易整”何以不“武”?

作者:佚名  时间:2015/8/30 21:13:3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70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口舌之利,说服秦伯退师助郑。秦伯的行为,引起晋文公部下的不满,要攻打秦军。作为一代霸主晋文公却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作为晋军退兵理由的前两条是好理解的:秦伯曾经帮助过晋文公,如果攻打秦军,当然不仁;秦晋联姻,在后世有“秦晋之好”的佳话,秦也数次帮过晋国,失去自己同盟者,当然不明智。“不仁”“不知”,只是晋文公的退兵的台阶而已。郑国仅仅因为没有参加翟泉会盟,秦晋就刀兵相加,这就“仁”“知”吗?
  究其原因,“以乱易整,不武”才是退兵的根本原因!
  一、“整”,来之不易。
  什么是“整”呢?按课文注解,整是指“整编”。这种解释虽没有错,但是却让学生费解,不知是什么意思。秦军撤退,但晋军仍是“整编”,根本没有“散乱”啊。因此“整编”肯定另有其意。联系此战背景,我们不难明白“整”的真正意思。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称霸诸侯。第二年翟泉会盟,从形式上确立了霸业,晋国一统诸侯,商议攻击依附楚国的郑国。公元前630年秦晋东进,攻打郑国。
  从这个背景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整”,既可以指“秦晋联合”,也可以统一于晋文公霸业之下的“整体”之局面。而这个局面的是经过战胜强大的楚国而得来的,岂能丧失?在这个“整”中,秦国又是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岂能得罪?
  二、“乱”,得不偿失。
  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也是一个最善于权衡得失的君主。如果继续攻打郑,势必得罪“秦”;如果攻打秦军,“乱”的就不仅是“秦晋”联盟,而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晋国的霸业!这是晋文公最不愿意见到的。
  也许晋能单独打下郑国,与晋国交恶将不可避免;也许晋也能打赢秦国,但强大的秦国若因此与楚国联盟,形势将急剧恶化。
  明白了“整”“乱”的含义,“武”就是指用武、用兵之道理了(课本中将“武”解为“道义准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不仁”也就是“不义”。应该解作“道理”)。晋文公正是从霸业之“整”出发,避免霸业之“乱”,才吞下这口气的。心里不舒服,呼秦君为“夫人”(那人),但却不意气用事,足见其高人一等的见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