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话石矾
作者:方丽芬 时间:2015/8/31 22:30: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1
据《云霄厅志》记载,流贯云霄全境的漳江,经县城至佳洲分成南北两江,闯过石关迤逦入海,两岸南北岐山束腰对峙,俗名“牛相牴”,江心有撮小礁岛兀立,状若笋尖,高达数丈,雄立海天,如华表捍门,后因海战系船,石笋倾倒。清康熙九年,邑绅陈天达集资建石塔于其上,后又倾颓。在此后一百多年间,云霄读书人屡屡聚集书院商议集资建塔却无果而终。清嘉庆十九年,又有读书人聚集书院商讨并发出倡议,乡绅们纷纷慷慨解囊,筹集资金四千七百多,历经四个月,工程告竣,石矾重现。
遥望石塔,它屹立在万顷碧波之间,连绵梁岳衬托出它的灵秀,浩瀚海天凸显出它的威仪,在云海茫茫的天然大舞台,它兀自静立,秀丽挺拔。白云悠悠,日升月落,它护送过多少船帆,观赏过多少潮起潮落,接送过多少游客,只有它自己明白,它像一位不朽的老者,把自己屹立成一部永恒的历史。
从东厦镇长洋村瞻塔亭上船,我们像奔赴一场时空盛会,向着浩瀚的江心乘风破浪,翘首前进。碧波荡漾,浮光跃金,船儿慢慢向石矾塔靠拢,环塔慢行,塔中各层都设有拱门,拱门的朝向很少雷同,透过门洞,塔后的天空依稀可见。
石矾塔建于海中礁岛,岛长约20米,宽约10米,在这个200平方米的小岛上,却巍然屹立着一座底基周长22.2米、高24.81米的石塔,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浪袭,它自岿然不动,确实堪称建筑界的奇葩。
仰望石塔,塔身皆由花岗岩条石砌成,由下而上逐层收缩,至塔顶呈葫芦状,日光下,塔顶屋面的条石依稀可见覆莲纹浮雕。每层石塔都有三行条石渐突为塔檐,每个塔角都有蛇头状的塔角昂首翘起,它们给石塔插上许多微型翅膀,使整座石塔呈凌空翱翔之势而无压抑之感。岁月的浸润,花岗岩渐渐敛去苍白的容颜,时光赠予它无数斑驳的印记,典雅,华丽。
从南门进去,沿着内壁螺旋式石阶向上攀爬,清洁的台阶还带着潮水的润泽。每至一层,都有花岗岩条石并排铺砌为地面,塔内的石壁因海风吹拂而略带潮润。每层石塔都开设拱门:底层设一门朝南;二层开三门;三、四、五层各开四门;六层二门一窗;七层一门北向。塔内的光线虽不及塔外,因为门窗的光照,人在塔内也不觉昏暗。从拱门探身远眺,碧波茫茫,远山如黛,俯视脚下,如临万丈深渊,顿觉双腿发麻,两掌沁汗。海风穿过拱门轻轻吹拂,厚厚的石壁挡住夏日的阳光,虽八月酷暑却阴凉舒爽。
环顾塔内,四周都是花岗岩石壁,这么多的花岗岩,是否有人计算过它的数量和重量?茫茫碧波之中,不管运输材料还是建筑石塔都必须顺应潮汐规律,稍有差池,人和小船都有搁浅的危险,毒辣的日头不因人的功德而收敛淫威,刺骨的淤泥也不因人的热情而增加温度。在机械不发达的年代,凭着微薄的人力在海中礁岛建成一座七层石塔,其难度不亚于蚂蚁搬家,但是“人心齐,泰山移”,四个月之后,这座石塔在海中央巍然屹立,历经两百年而岿然不动。
建造石矾塔是件造福桑梓的伟大功业,因而建塔者不是把它当做工程,而是把它当做神圣的事业!每块石头的大小、位置、方向和摆放都非常精确,他们不仅要外观美丽,更要质量牢靠。在短短四个月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这已经堪称奇迹,更令人赞叹的是工程竣工之后,募捐而来的资金还绰绰有余,他们又在漳江北岸石蛇尾建石级十余丈,立“捐金碑记”一通;在漳江南岸湖坵渡头建津亭一座,薛凝渡为其题名“苍生待济”,以此“龟蛇把水口”成为漳江入海口的对渡渡口,造福众多游人。
塔内的石壁虽无阳光暴晒和风雨的洗礼,几百年的岁月亦使它斑驳陆离。慢慢攀爬,越往上走,石阶越陡,空间越窄,真担心下来时会两腿打颤。好不容易爬到顶层,正气喘吁吁,艄公已在船上频频催促,担心被搁浅岛上累及他人,来不及观赏摩挲,也无暇静思默想,便匆匆收拾遗憾,返身沿阶而下。
塔下有三层底座,塔基亦呈八角形,最底层浸没水中,塔基四周,几块零星的礁石散落海中守护着石塔,海水拍击着礁石,涛声汩汩,低沉悦耳,浪花装饰着塔基和礁石,雪白玲珑。有渔民驾着小舟在礁石间拉网,银白的大鱼在网中跳跃震动。
中层的塔基有不少岩石,浅咖色,塔右的岩石高约3米,朝南的岩壁上有摩崖石刻“健笔凌空”,字径0.4米;旁镌落款“至堂周情”,字径0.1米,为清咸丰九年恩科举人、云霄厅山长周情题字。南面和北面亦有几簇低矮的岩石,岩石间矗立着光可鉴影的青灰色石碑,分别镌刻石矾塔的位置、修建时间及大小。
最高的塔基灌木苍翠,它们给石塔套上美丽的绿项圈——红树林的部分种子未及扎根便被巨浪席卷而来,有些种子幸运地卡在石缝间,它们在这里扎根落户。潮涨潮落,它们日夜葱茏,虽然石缝间没有红树林生长所需的淤泥,每日两次的潮汐让它同样接受海水的洗礼,潮水带来微薄的泥浆,使它们得以在这座孤岛上肆虐蓬勃,况且它们拥有同样的日光和盐分。
二楼朝西的门额上镶嵌着长方形的青石碑,青石上镌刻着楷书“斯文永昌”,两侧分别镌刻落成时间“嘉庆十九年八月旦”及落款者“赐进士出身熏赠内阁侍讲、侍读,特授云霄同知薛凝度书”。从1670年首建石矾塔“高不盈尺,低小不称”,到1814年建成今日巍峨壮观的石矾塔,其间历时一百多年,直至薛凝度任云霄同知才促成此事,除了乡绅的同心协力,不得不归功于倡议者的仁慈和领导者的威望。
从底层拱门朝西望去,茫茫烟波之外,将军山与石矾塔遥遥相对,一座坐镇山陲,一座雄踞海天,它们与左侧的仙人峰和右侧的梁岳互相环映,共同拱起开漳故郡。
几日以来,那块青石牌匾“斯文永昌”一直萦绕心头,按照直译法,应该是“这里的文风永远昌盛”,这是当时读书人及众乡绅捐资建塔的初衷吧?此塔建成之后,清末林镇荆和张纲相继高中进士,这大约是建塔兴文之果应和科甲兴盛之前兆了。
遥想石笋倾颓的年代,滚滚漳江浩浩入海,涣散无阻,确实令人遗憾,而石矾塔中流砥柱,屹立江心,填补了这一空白,此乃历史性的重大举措;在云霄商贸发达的明清时代,它默默护航了无数船只;在渔船出没风波之时,它又成了船儿归航的航标;当迁徙的鸟儿飞越茫茫海面,这座石塔无疑是它们暂时的栖息处和避风港;在旅游业深度开发的今日,它已经成为云霄名胜,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拍摄,它是云霄标志性建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