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新体诗的几种方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1/6 21:24: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14
  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曾说过“再没有比汉语更适合写诗的语言了。”的确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多有如天上的明星,优秀的诗作之盛有如澎湃的江河。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就是这条河流最新最宽阔的一段——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又叫新诗,它源于“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的锐利武器之一。作者多是留学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吸取了外国诗歌文化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状,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诗歌样式。著名的诗人如郭沫若(《女神》)、闻一多(《死水》)等,经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华文化宝库中又增添了一朵耀眼的奇葩。而他们的优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新诗特点:
  1、没有格律诗韵律、平仄、字数的限制,字数可多可少,句子可长可短,押韵较为自由,可以换韵。
  2、语言精炼、含蓄,包容量大。
  3、句子间,诗节间跳跃性大
  4、运用多种修辞(或写作手法)。
  5、感情充沛,运用联想或想像的思维方式。
  鉴赏新诗,须通过整体感悟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而要产生这种体验,便可引进流行歌曲,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对心灵进行冲击。那么如何运用流行风鉴赏新体诗呢?可进行比较鉴赏,或求同存异,或求异存同,在比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鉴赏新体诗。
  一、于残缺中填补跳跃:
  新诗尤其是朦胧诗总用极其凝练、浓缩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深刻的含义,所以表现在语言上是断断续续的,呈现出相当大的跳跃性。为了解读诗歌,就要将凝练的内容加以扩充,浓缩的内容加以稀释,断续的内容加以弥补。在填补中,对诗歌的主旨进行了有意义的阐发,从而使诗歌内容渐趋完整。
  著名诗人顾城有首朦胧诗叫《眨眼》,全诗如下:
  我坚信/我目不转睛/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地顾盼行人/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团蛇影。
  时钟/在教堂里栖息/沉静地磕着时辰/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口深井。
  红花/在银幕上绽开/兴奋地迎接春风/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为了坚信/我双目圆睁。
  这首诗的跳跃性极大,很难理解。为了正确理解它,可以在填补艺术空白的过程中,达到理解歌词内容的目的。
  《眨眼》诗中的彩虹在眨眼之间变成了蛇影,时钟在眨眼之间变成了深井,红花在眨眼之间变成了血腥。这三个意象本来毫不相干,但诗人却有机地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并写出了它们的变化。这三个极具跳跃性的意象背后所寓含的社会内容却被省略了--极其狂热的个人崇拜,周游全国的串联游行,“文攻武卫”的帮派械斗,“牛鬼蛇神”的惨遭迫害,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你方唱吧我登场”,形势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那么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是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十年浩劫所致。如此就对那个特殊年代里的荒唐透顶的社会生活就会有较深刻的体察。
  二、于想象中体味意境:
  诗人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营构出诗的意境的,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捕捉诗歌中的种种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并由此感悟“此景此人”,体察“此情此意”,以揣摩诗歌主旨。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就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墨着力描写了康桥和康河之畔的自然风光,营造了既优美宁静又略带伤感的意境。展开想象,描绘出诗人临别之前所见到的康桥、康河之景,来描绘了作品的意境:
  河畔的柳树枝条在夕阳照射下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拂动,影子倒映水中真像一位美艳的新娘。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那绿油油的水草随着微波的起伏轻轻飘摇,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诗人真想跳下水去,于柔波为伍,和水草作伴。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掩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景象充满了醇厚的诗意。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荫,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向青草更青处去倾听大自然的千古绝唱。等到暮色降临,柔柔的水波与满天的星光相辉映,诗人泛舟而归,不仅载回了满船的星辉,更载回了满怀的惬意。此时虫唱蛙鸣之声不绝于耳,但往日的欢愉沉默了,今晚的康桥沉默了……
  在这幅图画中,康桥的景物由近而远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先是夕阳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后是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这一切互相交织,相映成趣,构成了康桥迷人的晚景,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匀称柔和的境界。这隽永的意境之中既有诗人对康桥的缠绵眷念又有依依惜别的感伤情怀。
  三、于含蓄中咀嚼真味:
  诗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主要通过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来实现。关于借景抒情,笔者在第二条中作过阐释,现在重点谈谈如何通过托物言志来寄托情思。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要想正确地鉴赏诗歌,就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诗是高级的艺术,它往往需要咀嚼再三,方能得其真味。请看下面这些诗句: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上北方的山峦,
  像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铁链,
  像高举着刚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躯体还在我的手中抽搐,
  我的身后,有我的母亲,
  民族的骄傲、苦难和抗议。
  诗中的长城是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的象征。如果一味陶醉于中华古老文明,则长城也可能成为锁链,整个民族将停滞不前。殷鉴不远,大清王朝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陶醉祖先的丰功伟业中,夜郎自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殊不知中国发明的火药,却被英军用来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更可悲的是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并没有让国人反躬自省。当整个民族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步履维艰时,敏感的青年便要“诅咒”它。诗人把“诅咒”表现为“刚刚死去的儿子”,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这感情里有一代青年深重的忧患意识。有紧迫的危机感,有对民族复兴的深入思考。
  诗句中的长城则是自我满足的表现,墨守成规的象征。诗人借此旨在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时不我待的迫切心情以及实现复兴的强烈渴望。
  四、于比较中明辨手法:
  新诗尤其是抒情诗无论是意境的营构还是情感的抒发都要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如比兴、衬托、象征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往往使得诗作"言有尽而意无穷",极是含蓄蕴藉,所以鉴赏诗作时不可不明辨其手法。
  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一首情致深婉、言近旨远的经典之作 。《雨巷》意象朦胧,寄托颇深。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营构了一个富有浓重伤感色彩的抒情意境。这悠长的雨巷,没有欢乐,没有阳光,没有希望,只有沉闷,只有寂寞,只有迷惘。其实雨巷象征了当时黑暗而又沉闷的社会现实;诗人在其中踯躅而行,追寻“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是在追求他那美好的理想;姑娘消散了“颜色”与“芬芳”,消尽了“太息”与“惆怅”,似梦一样飘然远去,暗示着诗人理想的幻灭、希望的失落。
  当然那种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在诗中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的。唯其朦胧,唯其飘忽,才使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才更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新诗反映着日新月异的生活,表现了崭新的思想感情,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在意境的营构、情感的抒发以及手法的运用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只要有意识进行鉴赏,并授之以渔,就一定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