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阅读鉴赏练习题
- 资源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阅读鉴赏
[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阅读鉴赏(一)学生版(无答案).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阅读鉴赏(二)教师版.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阅读鉴赏(二)学生版(无答案).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阅读鉴赏(三)教师版.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阅读鉴赏(三)学生版(无答案).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阅读鉴赏(一)教师版.doc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⑴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参考答案: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②展开联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③即景述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
评分建议:每点1分。
⑵“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反衬。(2分)以“天可老” “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1分)
评分建议:如答“衬托”亦可。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如答“对比”,不得分。
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1分)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放 生 鸟
林清玄
泰国清迈“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
可是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小鸟;我常想,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它们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这两件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海龟缓缓的在水里遨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竟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
……
高二语文之阅读与鉴赏(二)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 《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4分)
(2)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2、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诗歌没有正面写桃花,而是以水中的香气,让人明白桃花随流水而去。《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3、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1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2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3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4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