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长编写的小学课本

作者:侯会  时间:2017/1/12 16:02: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98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上世纪初的《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翻开目录,不禁大吃一惊——想不到在那个“落后”的????年代,竟能产生如此高端的小学教材,令我们这些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不免汗涔涔下!
  这套教材编写于1914年(“辛亥革命”后第三个年头),到今天已超过百年。那个时候,旧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新式学校教育已遍地开花。在大都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子,也有了上学的机会。
  那时的小学教育分为“初小”和“高小”,前者是一至三年级,后者是四至六年级(另有前四后二的设置)。初小是男女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分班,于是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等小学课本。
  细读全书,我发现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教材有三大特点:一是课文内容丰富,二是教育理念超前,三是文字表达言简练。
  先看第一点,全套教材六册,供六个学期使用。每册40课,每
  周刚好学两课。三年下来,学生收获之丰、自不必言。
  在新式学堂上,孩子们终于可以撇下千年不变的《三》《百》《千》及《四书》《五经》,开始拥抱新知识。不过教材中仍保留了部分传统诗文,包括《礼记》《左传》《论语》《孟子》及历代名家诗文选篇,总量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同今天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比重相差不多。
  另外的80%课文,虽是用文言文撰写,却洋溢着现代气息。从内容看,有旨在培养学生公、私道德的,有倡导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有介绍自然常识、科技成果的,更有叙介种种社会学、经济学新知的…… 六册合起来,便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现代意识的“小百科全书”。
  就第二点而言,课本编撰理念先进、意识超前。课文撰写者不但知识渊博、紧跟时代,而且满怀爱国激情。那时的中国刚刚摆脱帝制,但眼前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平坦。读读《中国的地图》《海岸》《中国的交通》几课,可知那时的中国积弱积贫,许多疆土还被列强霸占着,铁路、港口、航线、电讯等也大多控制在外人之手,以至于中国自己的军舰竟没有固定的港口停泊。课文作者几乎是含着泪撰写这些课文,显然是在启发孩子的爱国心,鼓励他(她)们从小发愤读书,为振兴祖国积蓄力量。
  新国家的新主人,要持守新的道德理念,拥有现代文化知识及科学素养。翻翻目录,这样的题目随处可见:《爱国》《庸德(普适恒常的道德)》《习劳》《自立》《诚实》《崇俭》《礼貌》《孝亲》《友爱》《爱护古物》……既是新道德的要求,又不离“旧”道德的规范。
  不过课本中介绍的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今天看来却有点“小儿科”。像《风》《热》《汽》《火山》《机器》《火器(现代武器)》《纺纱机之发明》《印刷术之进步》《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等;然而不要忘记百年来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没有理由讥笑当时的作者。
  令人感兴趣的是课本对现代人文知识的介绍。如《政体》一课,便向四年级小学生介绍了国家的体制:分“专制”和“立宪”两种,而立宪又有“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之分。再如学了《赋税》《国债》等课,小生对于国家经济的运行以及公民的义务,也都有了初步了解。至于啥是“资本”“股份”,啥是“保险”“专利”,课文中也都有简要叙介。甚至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孩子也能通过《斯密亚丹》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而这样的知识,就是今天的成年人,也不见得个个知晓。
  给女孩子编课本,自然要注意到性别的特点。因而课文中介绍的人物,多半为优秀女性(如梁红玉、乐羊子妻、斯巴达妇女、罗兰夫人、海伦·凯勒、亚依丹、立那等)。此外,与女性生活相关的课文还有不少,像《裁缝》《烹饪》《浣濯》《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等,都是专门为女孩子撰写的,显示着编纂者的良苦用心。
  这套课本的第三个特点是文字言简意赅、深浅合度。——前面说过,书中所有课文都是用文言撰写的。倒不是编选者有意“难为”孩子们,而是那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
  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呢?当然不是。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给孩子们编写初级教材,用不着“大手笔”吧?你错了。这套小学课本的三位编写者,恰恰都是资深学者及教育家。其中沈颐先生是中华书局的创办人之一,又是一系列学生教科书的主编。他同时还是《辞海》的主编之一。杨喆先生同是书局的资深编辑,也是著作等身的学者。
  范源濂先生名头更大,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在辛亥革命后连做几任教育总长(相当于教育部长),还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跟蔡元培合作办教育,并力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后来受聘于中华书局,任编辑所所长,并聘请老朋友梁启超共
  同参与教科书的编撰。由这些学界“大万”亲自编写小学教材,足见那时的有识者对初级教育的重视——那是为人生“打底子”的工程,岂容草率!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和家长一窥百年前小学课本的面貌,笔者选编了这本《百年前女子小学国文课本》,从六册教材的240篇课文中,甄选了157篇,按主题分成为学、修德、劳动卫生、家政、历史、地理、人文、经济、自然、科技、外来文化及其他等12类。为了方便阅读,笔者对文言课文做了白话翻译,凡生僻字词都酌加注解,文后附有简评,对课文的背景、题旨及写作特点作出简要勾稽分析。
  这样一部书稿,笔者做得颇为辛苦,断断续续,前后搞了五年。这期间,各种民国老课本的出版,由冷变热,由热转冷,似乎高潮已过。然而大略审视,多半是原样照搬,或稍作整理,如笔者这种下笨工夫整理的情况,尚未及见。只是因循日久,这部书稿已成“剩女”,家长又羞于四处征婚,至今还待字闺中。不过有时翻出来自己看看,仍绝开卷有益,趣味无穷——大部长及资深学者编写的小学课本,大概举世也仅此一套吧?
  有时思忖:假如将来书稿还有面世机会,倒想请百年后的孩子和家长们来比一比,看看在知识结构和阅读能力上,能否赛过百年前的小学生?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