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中国精神的堕落始于教师队伍的奴隶化
作者:资中筠 时间:2017/1/16 5:59: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90
玄宗时的李白是一个反体制的知识分子,他拒绝了所有的教育制度,崇拜游侠,可是他的诗震动朝野,宰相贺知章说他是「谪仙人」,玄宗看了他的诗,马上封他为翰林学士。这时,玄宗爱上了当时还是寿王妃的杨玉环,五十年后,白居易写了〈长恨歌〉,记錄了这一段故事,读着读着,我们其实很容易忘了这个人是皇帝,〈长恨歌〉中最感人的,是他恢復了人的本性,好像一切帝王的功业,都比不上那一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眷恋。
只有在美学中,现实世界的一切的高低、贵贱、贫富都会变得平等,变成人对人的态度。知识分子的美学修养,其实就是人的本性的对待关系,只是我们常因为礼教,而忘了这种本性。白居易最精彩的作品还有〈琵琶行〉,他在江边为朋友送行,听一个琵琶女弹琵琶有感,他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听到了这样的乐曲,他突然觉得这个身分、教育和他不对等的琵琶女,其实是在这个生命裡面共同分享喜悦、分担忧伤的人,他把她视为一个对等的人,所以听到最后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非常纯粹、深情的人性对话,这种东西,在唐宋的知识分子中一直有,却一点也没有被低俗化。
第一流的宋代知识分子
宋朝有很多帝王的书画都极漂亮,诗也写得极好,他们知识分子的角色比唐朝还明显。因为他们本身对美学的重视与修养,使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都不是艺术家,都是为官的人,可是他们都有美学修养。范仲淹有一段时间是边防司令,可是读〈岳阳楼记〉时我们完全忘了他是做官的人,他写对大自然的观察,完全是诗人、画家的身分。宋朝的知识分子常常不觉得他是一个政治的管理者,而是一个情怀的释放者。
唐宋知识分子美学修养和事功是合在一起的。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当时新旧党争的两个代表人物,可是他们私下是可以一起下棋作诗的好朋友。在人的世界,他们彼此欣赏,在政治的世界、他们对立分歧。我一直希望台湾有这样的事,因为这才是知识分子的典范、人的典范。司马光和王安石政治上也是对立的,司马光从官场上退下来,花了十九年,写了本《资治通鉴》,为历史留下一部书,这并不是「失意」,因为知识分子的终极关怀,本来就不是做官。王安石死后,司马光重新执政,他马上召苏东坡写王安石的祭文,他们不让小人落井下石,要肯定王安石的作为,我们看到美学修养不只是写诗,它其实是一个人性情上的恢復,性情上的包容、宽容、大器。
因为新党的关系,苏东坡一直被下放,乌台诗狱时,对他是个考验,当自己被否定时,苏东坡反而找到了他的生命座标。他流放到黄州时,一天喝了酒,被别人推倒在地上,一瘸一瘸地回家,他却写信给朋友说「自喜渐不为人知」,回家后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忽然发觉,没什么好争夺的。苏东坡从那个时候救回了他自己,他最好的作品都是这时候写出来的。此后,他的命运并没有好转,可是他却越贬越高兴,当惩罚不再是惩罚时,生命就可以海阔天空了。
我们看到美学修养其实是一种生命情境,为自己找回本性并不难,因为它本来就存在,只是读书读得太多,把它扭曲、污染了,所以孔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书要越读越多,可是要把知识分子的骄傲拿掉,把谦卑完成,回到很自在的状况。
理性与感性下面,我很想用一首常和朋友聊的诗,谈谈中国知识分子美学修养中,最完美的生命情操,也对今天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的话题做一个结束。这是唐朝诗人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你知道我有丈夫,可是你送了我一对明珠。一个难题出现了,这女子的第一反应很有趣,她说「感君缠绵意,繫在红羅襦」,她非常感动,于是把明珠繫在红裙子上、很珍惜、眷恋的感觉,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可是她又有点不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裡」,她的家世很好,是有礼教的,丈夫是朝廷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两句的回答是理性的,不同于上两句的感性。接着她要拒绝了,可是她拒绝得非常委婉,「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她说,我知道你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可是我与我的夫君也决心同生共死,所以结论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我把你送我的明珠还你吧,为什么未婚时没有碰到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