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作者:子长中学 宜艳 时间:2017/2/24 15:48: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39
从课堂设计的环节来看似乎教师讲的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更多了。但这也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了:既要符合学情,又要和考纲接轨。所以好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大量的去找一些课外的题型来融入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和文本结合很紧密的课后练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本中的课文选择与课后练习的设置都非常金典。尤其是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说即和课标结合又能很好的和文本的核心内容相结合。例如必修1《鸿门宴》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一 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这个题设计就比较好,完全可以作为学前预习作业,学生要完成这个题必须是要在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小结,因为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所以设计者采用的是“讲述经过”,也就是用讲故事的形式,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对课文的预习提高了兴趣。
二 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是高考的重点,那么如何结合情节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同样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以,这个题的设计同样非常精彩,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需对文本的重要情节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紧扣大纲要求,使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又学会了如何理性的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真是一石二鸟,这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征。
三、把下列句子译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个题的设计紧扣大纲和考纲,翻译句子是高考的必考题之一,因而从高一开始就应该常抓不懈。“加点的字词”均为实词和虚词,如“沛公军霸上”的“军”在此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成“驻扎”。如果不把握这些相关字词的用法,可能句子就不能够正确的翻译。所以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把握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这种题型当然不能缺少。
四、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进行个性化阅读。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学生可有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从而提出不同的理论观点。也打开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思维之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以上《鸿门宴》的四道课后练习可见,课后练习的设计是紧扣文本,紧扣考纲,非常的有效切实用。那么其他的文本呢?再比如《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我们在备案和讲解的时候考虑最多的是怎样给学生讲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且苦于如何去设计与嵌入,本课课后练习就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题: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这个题的设计有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之上断定这种说法有无道理,二是谈你对作者这种情怀的理解。要解答这个题就应引领学生先理解诗歌的意蕴,这样才能体会深层次的情感。
第二题同样是对情感的考察,《永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感情?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略有不同的是后一问侧重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这同样是诗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紧扣了考纲。备案与讲解中岂能放过。
本课的课后练习第三题的设计是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试做具体分析。此题的设计依然非常精彩,同样可作为我们备课和讲解此诗的首先。要读出这八层意思来必须对这两句诗进行鉴赏,那么这里面包含的知识点多,可讲的内容也就丰富多了。而且题型的设计和考纲紧密联系。且难易具有梯度性,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教师备课的基点,这么有效而实用的东西我们为什要放弃去舍近求远呢?
然而,现实是我们好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备案中忽视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一味的以为课外的知识和练习更能拓宽教材的视野,殊不知有时候我们这样做可能犯了一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试想,如果学生连我们最基本的紧扣课本的课后练习都不能做的话,更何况是一些不一定符合我们学情的课外练习题的设计。所以在教学中课后练习在备案中的积极应用以及讲练时的及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教学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