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尊重“问学”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9 11:10: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8
  题目中的“问学”是因“导学”而起。“导学” 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的教学为“导”的教学,在时下是一种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但且看导学案满天飞,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最后的“检测反馈”,哪一个环节又不是一问到底?哪一道题又不是老师的精心设计?于是明白:它也基本属于老师“导”在前而学生“学”在后。《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们的教育要真正走出“导”的误区,留给学生真正的自主,老师就得有尊重“问学”的博大胸怀。所谓“问学”,这里指有学生随情提问的学习。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令人击节叹赏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问学”在先,“导学”在后,尊重“问学”,才能很好的施行“导学”。
  一、“问学”的亮点
  1、“问学”的课堂变未知为已知
  学生真不是砧板上的肉,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小脑瓜子里想的是什么。只有让他们“问”出来,师生才有交流的前提。鲁迅先生向他的私塾老师提出“”,我们才知道他在儿时对未知的探求欲。若老师能保护这样的发问,我们不是与古代的私塾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见得太多,他们更有对问题的敏锐力。备课的老师与其挖空心思去猜测他们是已经知道这还是已经晓得那,还不如直接让他们“问”出来,变未知的教学为针对性的教学,课堂之干净,课堂之纯净就可见一斑。
  2、“问学”的课堂变僵化为活泼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使学生有阅读活动,也是被教师限制在特定的区间或很小的范围内,这就使学生的需求、动机水平下降,最终使学生的阅读内驱力趋向极小值。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有了发现,就会有思维的发散。思维的发散犹如脱缰的野马,任何僵化的预设只能成为一纸空文。高呼“改革”的教师,手捧“问学”,你就拥有了“革”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的法宝。活泼的课堂何需你刻意地探求?
  3、“问学”的课堂变成规为创造
  (谁)告诉我们: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是懂得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人,是关注平常的小灵感的人。中国的孩子,在课堂上度过的时间何其多也。试想:他们都囿于自己的老师对问题的看法,那我们的教育不是只在完成一个任务——复制?我们的社会将怎样进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问学”亮起绿灯,才能有小灵感的不被扼杀,才能有创造的机会,才能化茧成蝶。
  二、培养学生的“问学”能力
  1、榜样示范
  学生思考的火花需要教师思考的火花去引燃。试想,一个墨守成规毫无创见可言的教师怎会培养出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学生?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至为重要。我常常给学生讲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34页第二自然段开头写道“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这句话中的“老实”和“坚忍”属于性格特征,而“健壮”则属于身体特征,因此这样来安排三个词的顺序不妥,应该把“健壮”放到最前面,再交代他的性格特征。这样才符合认知规律。时常这样引导,就会唤起学生“问学”的意识并逐渐养成“问学”的习惯与能力。
  2、搭建“问学”的平台
  笔者的“谈发现——提疑问”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每一篇文章都要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独立思考、合作探讨,予以解决。最初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还很幼稚,但随着不断地实践,他们质疑的能力会逐渐提升。
  3、在文本看似矛盾的地方“问学”
  很多大家的文章看似前后矛盾,实则匠心独运。在这样的地方“问学”,能学生能更深刻的解读文本。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会提出问题:“大约”与“的确”是不是矛盾?为什么?通过联系上文阅读思考,学生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4、在作者感情的聚焦点“问学”
  文本中,常常有凝聚了作者浓厚感情的句子,抓住这样的句子“问学”,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质疑:那夜的戏让人看得打呵欠,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为何作者结尾却这样写呢?最终学生明白了这样写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求。
  5、在重难点之处“问学”
  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问学”,更易于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有学生问,课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为何前面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的内容呢?深入探讨后,大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既交代了杨志失败的主要原因,又完善了杨志的性格,还用杨志的谨慎精明烘托了吴用的足智多谋。
  6、在文本精彩处“问学”
  学生认真解读、质疑文本精彩之处,能更好地把握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品析语言、赏析艺术特色等。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作者用胡屠户抽嘴巴的方式来唤醒范进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关涉吴敬梓作品的讽刺艺术值得深入挖掘的好问题。
  7、在文本留白处“问学”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行文表达的需要,有些文章往往省略一些内容,形成艺术的空白。杜甫的《石壕吏》,先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后却只见妇的“苦”却不见吏的“怒”?在教学时,学生在这些地方“问学”,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现代的学生比鲁迅先生更能问,问得千奇百怪,问得五花八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的一个学生提出: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后,在父母的逼迫下“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前面并没有交代天气情况,后面却突然说“冒着雨”,是不是有些突兀?一老师讲完《智取生辰纲》后,一个学生发问:文前导读中说这是一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可是白胜能算英雄吗?他本就是一个赌徒,智取生辰纲后,他分了银钱,并没有周济穷人,而且事发后,挨了几顿打就供出了实情。这样的人也算英雄吗?网上还有学生发表观点:《丑小鸭》这篇文章从根本上来说就不成立。丑小鸭,即使没有信念,不努力,该变成天鹅时也会变成天鹅。公鸡即使再努力也不能下出蛋来……其实,这样的一些问题更加能表现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能展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聪明的老师就会包容,理解,因为他懂得这就是他全面了解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知识不是被洗脑的过程,而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尊重“问学”,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