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探秘

作者: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 梁圣东  时间:2017/3/5 5:08: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13
  语文高考的全部秘密,隐藏在当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考试说明》题例中。多年来,语文科《考试说明》的体例结构保持了一致性,变动并不大。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按照国家整体发展需求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选拨性考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去年10月中旬,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新的考试大纲,取消了现代文阅读中的选考题,选考题改为必考题,并透露2017年将对试题的结构进行较大调整。众望已久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近日正式发布,笔者对这份《考试说明》进行了探究,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考试说明》的最主要目的,是展示题型,对《考试大纲》制订的考点进行具体的阐述,阐明“怎么考”的问题。对比去年的《考试说明》,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了结构,将“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放到最前面,首先让备考师生明确新的试卷结构;二是单列“考核目标与要求”,在“考核目标”里增加了13道具体的题例,明确了考核目标在试卷里的呈现方式;三是在“题型示例”里面增加了若干篇目,对部分原试题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本文主要分析题型示例。
  一、对“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理解
  “考核目标与要求”,以往从属于“考试内容”,今年单列为《考试说明》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只是简单提出“考核目标”的概念,后面有一句“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今年把这句话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13道典型试题,照应在概念后面的具体要求。用试题来说话,的确可以更为具体地解释概念。这与后面的“考试范围”中的考点能力层级是互为对应的。每个考核目标下面有两道题,其中“B. 理解”下面有三道:
  A.识记
  例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13年课标卷乙卷)
  例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15年课标卷甲卷)
  B.理解
  例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013年大纲卷)
  例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14年课标卷乙卷)
  例5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试题。(2014年课标卷乙卷)
  C.分析综合
  例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2014年课标卷乙卷)
  例7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2014年课标卷乙卷)
  D.鉴赏评价
  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2014年课标卷乙卷)
  例9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试题。(2014年课标卷甲卷)
  E.表达应用
  例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14年课标卷乙卷)
  例11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2014年课标卷乙卷)
  F. 探究
  例12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2014年课标卷甲卷)
  例13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2008年课标卷)
  这13道题里面,有7道源自2014年课标卷乙卷,2道源自2014年课标卷甲卷,而2015年课标卷甲卷、2013年课标卷乙卷、2013年大纲卷、2008年课标卷则各有1道。从这里面看,2014年当年命制的课标卷试题,是受到教育部考试中心高度肯定的。
  通过例题可知各能力层级的要求,而且知道材料可以出题考查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即“A. 识记”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B. 理解”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可以落实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论述类文本的理解;“C. 分析综合”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在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均可体现;“D. 鉴赏评价”指在阅读方面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在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可体现;“E. 表达应用”指在表达方面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体现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文的考查中;“F. 探究”指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通过试题明确了是在阅读方面需要探究能力。
  二、对“题型示例”的理解
  “题型示例”这部分,相对于去年的《考试说明》来说,几乎没有删改题型,只是增加了篇幅。增加的篇幅主要在“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在“语言文字应用”(此前的提法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增加了一道成语题例。阅读部分增加的内容,全在每个版块的最前面,增加的题例全部是今年试题变动的部分,通过改造真实考题来使师生明确阅读文本选择题的考法。
  下面首先梳理一下这部分的题例: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摘编自金开诚《诗经》(2011年课标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材料1:明史??韩文传(2014年课标卷甲卷)
  材料2:新唐书??韦凑传(2014年大纲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1:唐诗,修睦《落叶》(2012年大纲卷)
  材料2:唐诗,周朴《春日秦国怀古》(2011年课标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
  材料类型1:依据提供的上下文,进行默写(每小题分隔填写一句,共两句)(2011年课标卷)
  材料类型2:依据句意提示,进行默写(每小题填入连续的两或三句)(2014年大纲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1:贾平凹《玻璃》(2016年课标卷丙卷)
  材料2:任林举《岳桦》(2009年全国卷Ⅱ)
  材料3:[美]迈尔尼《战争》(2016年课标卷甲卷)
  材料4:水浒传??林冲见差拨(2007年课标卷)
  材料5:铁凝??孕妇和牛(2009年课标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1:柯琳娟??吴文俊的数学世界(2016年课标卷甲卷)
  材料2:叶圣陶在四川(2007年课标卷)
  材料3:下笔不觉师造化(2011年课标卷)
  材料4:关于读书调查的三则新闻材料(2015、2016年《考试说明》)
  五、语言文字应用
  1.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四个成语分列在四个句子中)(2009年课标卷)
  2.选出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四个成语分列在四个句子中)(2008年课标卷)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四个选项分列四个句子)(2009年课标卷)
  4.语句衔接:镶嵌连续排序(将句子序号填入横线中)(2007年课标卷)
  5.语句衔接:镶嵌连续排序(选出排列好的正确选项)(2009年课标卷)
  6.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提供五个选项,分列五个句子)(改编自2009年全国卷Ⅰ、2012年大纲卷)(2017年新题型)
  7.按照给出的一个句子进行语句扩展,要求使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少于65个字)(2007年新课标调研题B卷)
  8.把题为“如果”的诗补充完整,根据给出上下文的句式补写空缺的句子
  9.根据情境要求(班委组织高中毕业晚会)完成各题:
  (1)设计晚会主题词,要求简洁、形象
  (2)写节目间的串台词
  (3)为校报“青春寄语”栏目以“青春是……”为开头写一篇短文激励即将毕业的同学
  (4)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高二同学关于高三紧要关头举行毕业晚会的问题,表明自己的看法
  10.为一段文字加上一些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使表达效果更好(2008年课标卷)
  11.指出并改正文稿(一则通告)中表达不妥的五处地方(2009年课标卷)
  六、写作
  “中国的崛起”(2011年课标卷,新材料作文)
  题例主要采用2007-2016年全国历年课标卷及大纲卷的试题,而且主要是2007、2009、2011、2014和2016年的考题。对照去年的题型示例,有三处地方是完全没有改动的,一是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文本,二是文言文阅读,三是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部分虽然增加了一道成语题例,由“四选一”变成“五选二”,只是考查形式上的变化,但是本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因为第1、2、6题词语题主要都是考查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情况。
  这里主要探讨一下今年阅读题改动的情况。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修睦《落叶》(2012年大纲卷)。这道题改造了原题目,将原来的第1题主观题改为五选二的客观题,要求针对这首诗的赏析,选出不恰当的两项。修改前的题目是“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仔细观察修改后的题目可发现,A、B、C三项为对前三联特别是对“落叶”写法的分析,而D、E项是全诗主题及写法的综合分析,是从表达技巧和意象选择的角度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保留的小题(“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则是考查鉴赏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把握好暗含在诗歌意象背后的情感。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贾平凹《玻璃》(2016年课标卷丙卷)。相对于原题,这里删去原6分的第3小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保留了试题原来的2、4小题(第2小题为“‘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第4小题为“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编排为第2、3小题(原命题时分别设置为6分和8分)。第2小题保留,是希望考生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查了考生对小说文本的“探究”能力,因而保留。这里还对原5分的第1小题五选二的多选题改为四选一的单选题(直接删除了原来的C选项内容),只是,题干的设问方式是没有改变的,即选择“最恰当的一项”。重新设置的这道题,选D项为3分,C项为1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任林举《岳桦》(2009年全国卷Ⅱ)。相对于原题,删去了原6分的第4小题(“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保留了试题原来的1、3小题(第1小题为“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3小题为“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编排为第2、3小题(原命题时分别设置为4分和6分)。之所以保留这两小题,大抵是继续考查考生把握小说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和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里的第1小题为四选一的单选题,是属于考试中心重新命制的题目,侧重于对写法的探讨以及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把握,也部分包含原第4小题的内容。这样的设置,大抵是选择题考查更为灵活,选择的角度更为多样的缘故。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美]迈尔尼《战争》(2016年课标卷甲卷)。该题是外国小说文本,全文1300多字。相对于原题,这里删去原6分的第3小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保留了试题原来的2、4小题(第2小题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第4小题为“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编排为第2、3小题(原命题时分别设置为6分和8分)。主观题的选取恰恰与上两则材料形成互补。这里还对原5分的第1小题五选二的多选题改为四选一的单选题(直接删除了原来的D选项内容),只是,题干的设问方式是没有改变的,即选择“最恰当的一项”,这道题选C项为2分,B项为1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柯琳娟??吴文俊的数学世界(2016年课标卷甲卷)。相对于原题,这里删去了原试卷上的2、3小题(第2小题为“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第3小题为“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保留了1、4小题(第1小题为五选二的多选题,第4小题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重新编排为2、3小题(原命题时分别设置为5分和8分)。重新命制的第1小题,是四选一的单选题,要求对“下列理解和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没有涉及对写作技巧的考查。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文本是关于读书调查的三则新闻材料。这则阅读材料,是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时刊登过的新闻材料,曾于2015、2016年的《考试说明》出现过。但比起前两年的文本,删去了原材料一,对后面两个材料的阅读顺序作了调整。在题目的设置上,则全部更新,由原来的四道主观题改为两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设置的两道选择题,考查的分别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主观题则是考查考生对阅读载体的理解。
  纵观整份《考试说明》,今年变动最大的是阅读,重点落在“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道题目上。“古代诗歌阅读”改设了五选二的客观题,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保留的主观题,则是侧重于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和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文学类文本阅读”,观察其所提供的5个文本,从体裁上来看,小说占了4个,散文占了1个,小说为重点;从时空上来说,中国占了4个,外国占了1个,中国文学为重点。考察其题目的设置,新增加的三个文本,第1小题均要求针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出最恰当的一项(评分是否仍按2009年以来多项选择题根据选项难易度分层给分的做法不得而知);第2小题,设问的方式有两种,要么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要么考查人物的性格特点;第3小题,则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凸出“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观察其所提供的4个文本,从体裁上来看,人物传记占了3个,新闻占了1个,人物传记为重点;从文本的连贯性来看,连续文本3个,非连续文本1个。从新增的题目和改造过的题目来看,单选题和多选题并存,既有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也有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更多的是对内容的把握,较少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而最后1小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来进行阅读的探究,对文本进行梳理,答案就在文本中。
  通过上述的分析,大致可以弄清楚今年语文试题的变化情况了。可能由于编制《考试说明》的时间较为仓促,《考试说明》还有一些地方未尽完善,如题目的打磨(题干的表述不尽规范)、题型示例的结构(思路仍按以往的考卷结构编排)、成语补充题例的插入显得较为唐突等。寄望通过本文的研讨,使高三师生明确备考方向和思路,加强备考的针对性,从容应考;也为其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