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47份)
- 资源简介: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47份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0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部分第1讲高分作文亮点剖析(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部分第2讲文体与特征·规矩方圆文自成(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部分第3讲审题与立意·晴空一鹤排云上(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部分第4讲拟题·明眸善睐巧传神(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部分第5讲开头和结尾·凤头豹尾两相宜(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1第1讲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1第2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1第3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1第4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1第5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1第6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1讲考点1把握故事情节(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1讲考点2分析环境描写(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1讲考点3鉴赏小说形象(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1讲考点4品析艺术技巧(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1讲考点5探究(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2讲考点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2讲考点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2讲考点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2讲考点4鉴赏作品形象和艺术(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2第2讲考点5探究(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3第1讲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3第1讲考点2把握传主形象(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3第1讲考点3分析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3第1讲考点4探究(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3第2讲新闻和访谈(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3第3讲科普文和报告(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考点1常见易混实词、虚词辨析(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1考点2常见熟语含义(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2辨析并修改病句(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3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4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5选用、变换句式(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6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7图文转换(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1讲文言实词(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2讲虚词(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3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4讲文言文断句(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5讲文化常识(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6讲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7讲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9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9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9第3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doc
【金版优课】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9第4讲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
第二讲 虚词
基础点:虚词常见的考查角度: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重难点: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
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
[考法综述]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常见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
命题法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 “之”等。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 “也”“所”等。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诸”“盍”“叵”等。如“青麻头伏焉”,“焉”是“于之”之义,释为“在那里”。如“投诸渤海之尾”,“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诸”就是“之于”。再如“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的意思。又如“居心叵
……
第四讲 文言文断句
基础点:文言断句,在过去称为句读,所谓“句”就是作者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该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断句,应先掌握大意,其次抓住特殊标志,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重难点:1.理解文段大意。
2.寻找断句标志。
[考法综述] 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对其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客观题,就选文中的某个句子,提供四种句读,请考生判断正误;二是主观题,从选文或另给的一段文字中挑出某个句子(未断开),要求考生断开。
命题法1 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典例1 对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A.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B.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C.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D.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道客观断句题,考生可抓住一些相对整齐的语句来断句。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舍我其谁也”,这些语句相对整齐,可断开。
参考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
……
第六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基础点: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
本考点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重难点: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 (1)文言文中的信息,在史传文中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情感、行为举止、思想主张、志向品德等各个方面,在其他类选文中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观点思想、事物的特征、事例的意义等。
筛选文中的信息,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明确限定筛选标准,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要求,个别省市试卷要求从选文中寻出相关语句填空。其中客观题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只有一个信息要求)的一项;一是列4组8个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有两个信息要求)的一组。
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筛选主体,包括人物、事件、观点、景物等;②筛选特征,一个特点,或两个特点(分别表现);③表现方式,全部表现,或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或作者评述;④筛选角度,能表现,或不能表现。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否到位,特别是一词多义,如将“侮”字理解成“侮辱”,其实“侮”还有“轻慢,瞧不起”的意思;②有没有以今例古,妄加揣测、
添加内容,如好人“坐赃”,偏加上“被诬”;③有没有任意拔高或有意降低,如劝谏皇帝薄葬,认为是免于被盗挖,这种理解虽然合理,但太肤浅了;④有没有将建议、想法说成事实,一件事情有没有做,做到什么程度,不是看是否说了,而是看是否做了。⑤对行事的方式概括是否准确,如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是保留的还是批判。
(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例如歌颂、赞扬、认同、怜悯,或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例如拥护、肯定,或反对、否定。一般而言,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评价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思想认识,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对写作目的的推测,对情感真挚与否的评
……
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基础点:
一、科普文章的相关知识
1.科普文的定义
科普文跟科学论文不同,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此文体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趣味性和通俗性等特点。
2.科普文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3.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跟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更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首先,科学小品标题要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其次,科学小品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例如:(1)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也能使科学小品富有情趣;(3)把科学知识编织成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这也是科学小品产生趣味的一种表现手法。
4.科普文章的作用
科普文章在社会传播中有三大作用:一是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二是解释、示范科学方法,三是引导、培养科学精神。
5.科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科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①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
③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好处: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④用引用:引用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
⑤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依类进行说明。(好处:使说明内容明确,条理清楚)
⑥列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好处: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⑦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对共同点或差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好处:突出或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⑧列数字: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好处:使说明准确无误,科学具体,令读者信服)
⑨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⑩摹状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的特征。
6.科普文章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普文章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普文章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主要表现为: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7.科普文的结构
科普文章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思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还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结构的合理性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考查时,有时着眼于全篇,有时着眼于局部。
8.科普文的语言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