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表达与写作教育

作者:余党绪  时间:2017/5/16 21:40: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37
  “公民写作素养”是中小学写作教育应该达成的基本目标。它着眼于培养现代公民,着眼于培养公民的表达素养,它强调基本的态度、习惯、能力与品格,这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为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它既是面向全体的,又是着眼于基础的,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普适性与广泛性,也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与民主性。
  基础教育的功能,在于为学生开启发展之门,引领其走上发展之路,而真正的发展与成功,则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的追求与实践。写作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始终盯着几个写作高手,始终着眼于高端写作技术,拔苗助长,可能造就出几个写作高手、写作神童、写作天才,但结果一定是多数人厌恶写作,多数人连生活中必备的写作素养也不能达成。媒体反复报道和渲染的所谓研究生不知论文怎么写,高中毕业生连封家书都写不了的事情,如果从现行教学状况看,其出现具有很大的必然性。
  提倡“公民写作素养”,其实是为了还写作以其自我表达与社会沟通的真实面目,着眼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着眼于表达与沟通的效能,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未来服务,为其个性与创造性的生长提供空间。
  为什么有的学生写作文叫苦不迭,而写“情书”却乐在其中?为什么写“命题作文”无话可说,而写博客却能挥洒自如?为什么考试作文捉襟见肘,而制作社团海报却神采飞扬?显然,后者是出于其生命的需要,出于其兴趣之所在,出于实践之所需。只要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生命、实践相结合,学生就一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了表达的欲望,写作教育才有可能。
  提倡“公民写作素养”,也赋予了写作以创造与创新的色彩与意义。“公民表达”主要关注的是公共写作,作为一种面向社会、面对公众的具体表达,公民写作必须考虑具体的背景、动机、对象、目的,追求表达的价值与效率。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表达目的,选择合宜的写作方式与技术,完成一个从无到有、从策划到运筹、从构思到物化的创造过程。
  当前的写作教学,学生接受的技术训练并不少,掌握的程度也并不低,关键要看能否将所学的写作知识与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之中。如果技术不能服务于表达的需要,技术反而成了表达的障碍。只有当技术与表达结合起来,技术才能产生其应有的效能。所以,在写作技术的训练上,要以表达为宗旨,以功能为引领,以效能为依归。   
  真正的写作精英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在教室里教出来的。我们能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基本的态度、习惯、方法与能力,也就是基本的写作素养。但是,有了这些基本的写作素养,在其生命不断扩张与成长的过程中,其写作能力的成长也便有了扎实的根基。在写作教育上,我们也应该有点“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大度与优游,大可不必为了几个精英而揠苗助长。其实,一切都在自然中。
  余党绪:教师不是万能的!
  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而且往往是很脆弱的部分,老师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常常敌不过一件负面新闻的冲击。这就提醒我们,学校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如果将学校与社会隔绝,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碎片,他拼接不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图景,就会影响他的社会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也有个生态构成的问题。教师再优秀,也未必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也应学会敬畏,学会谦让,学会克制和放手。
  教育,也该回归常态了。胡适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课是要一节一节上的,学生是要一个一个教的,题目是要一个一个解答的,哪里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哪里有什么毕其功于一役的良方?教学是最平常、最平淡的一桩事,真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玄乎。什么时候,校长们每天笑眯眯地走在校园里,和老师们聊些柴米油盐血压脂肪,问问孩子们天气怎样游戏快活与否,教育就算进入常态了。
  顺便说,直到今天,我依然会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激励自己。但在内心深处,我却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凡人,无论是德行还是智慧,我都是有限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