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成长30年 三座高峰
作者:不详 时间:2017/7/23 22:19:0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887
李希贵:首先要声明一下,回答刘老师这个问题并不就代表着承认自己成功了。到现在为止,我都还不了解成功到底是什么,所以,也一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有些朋友在网上总结了我的一些做法,他们把这些做法称为我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一,寻找制高点。仔细想想,我确实有这个习惯。干一行,就要知道这个行当最高的地方在哪里。只要知道哪个地方有经验,哪个地方在某一个领域有改革,我就去学习,这是我的一个特点。第二,善于把其他行业好的经验模式嫁接到学校。是的,我特别喜欢看企业管理的书,因为在我看来,最好的管理不在教育,不在学校,而在竞争激烈的企业。如何把其中适合的部分嫁接到学校,这是我经常考虑的事情。第三,听不同的声音。我愿意汇聚一些在不同领域有特点、有建树、有个性的朋友,来共同切磋,研究事业发展的方向,听各种声音,使各种观点得以碰撞,最后形成自己的想法。
冯恩洪:我还是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吧,这几个故事也许能代表我的性格。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我工作之初。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只有19岁。我听的第一次课是高润华老师的课。那个年代不叫特级教师,而叫超级教师,上海有两位,小学的超级教师叫袁瑢,中学的超级教师就是高润华。听完课,我问高老师所在学校的教研组,高老师多大年龄?有人告诉我53岁。我清楚地记得,在学习结束谈感受的时候,我说:“苍天作证,大地作证,在座的各位父老乡亲作证,本人不到53岁,但在53岁之前,本人的课一定要达到今天高老师的水平!”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确实有些年少轻狂,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志向,那就是“当老师就一定要当中国最好的老师”。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在1980年。6月27号,上海文汇报用了整版篇幅发表了《探索者的新里程》,介绍了在新旧交替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我的德育改革探索,引发了全国教育界的大讨论。没有想到,一夜之间我就被卷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从此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天自学一小时,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昨天晚上。学习让我更加懂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最好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衡量一名教师是有生长性的,还是涨停版的,有一个鲜明的标志——涨停版的教师喜欢津津乐道,宣扬自己曾经上过的课是多么的卓越;而有生长性的教师,他会永远觉得上过的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定还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这两个故事印证了我成长中的三个关键词:目标、读书、反思。
魏书生:我的关键词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第一是民主。我当老师的时候,在班上总强调互助和商量。为啥,因为我不会教书,所以只有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助手,而我自己也是学生的助手,我们是这么一种关系。当了校长后,我跟老师们说,学校是咱们大家的,老师不是给咱打工,咱也不是给老师打工,咱们是一种互助关系。我的职责就是帮着大家谋福利,让老师和学生都活得幸福一点。
第二是科学。科学就是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按规律去办事。我干了13年局长兼党委书记,从来没有手机。有人不明白,那你怎么管教育局?我说科学发展不靠局长管。科学需要大家伙研究你的县、你的区域、你的班级、你的学科,学习规律是什么?认识规律是什么?计算规律是什么?记忆规律是什么?……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制定规矩,定了规矩执行规矩,规矩过时修改规矩,规矩过简细化规矩,规矩面前人人平等,规矩之内人人自由,规矩之上没有权威……大家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刘堂江:谢谢三位淋漓尽致的分享。台上这三位主角,就是三部大书,天天读都读不完。我很惭愧,读了他们十多、二十年,也没有读懂,没有读透,不过也有一些非常肤浅的体会。我认为,魏书生校长的形象特征是:“空灵高远”,他的成功理念是:“民主与科学”,他的成功秘诀是一个字:“悟”。冯恩洪校长的形象特征是:“领异标新”,他的成功理念是:“合格+特长”,他的成功秘诀也是一个字:“奇”。李希贵校长的形象特征是:“根深叶茂”,他的成功理念是:“为40岁做准备”,他的成功秘诀也是一个字:“实”。我请大家来共同探讨,同时也请三位新闻当事人修正。
刘堂江:第五个问题,你们认为教育家成长的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是什么?
魏书生:我认为有三条基本规律:一是心静。爱教育,潜心教书育人,不受外界诱惑。我总害怕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世间这么多行业,各行各业都光辉,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干一行爱一行,干好每一行。二是实践。教师的实践必须深入课堂。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位大教育家都是教课教出来的,包括在座的冯校长和李校长。三是有大教育观,善于把自身、家庭、集体、国家,甚至把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思考,从大的方面看人生,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然后脚踏实地从小的方面开始做起。
李希贵:第一,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的产生,我们会发现时代和环境尤为重要。第二,我特别同意魏老师的说法,教育家一定是顶天立地的,一方面是和学生的成长绑在一起,另一方面一定和这个民族的命运绑在一起。
冯恩洪: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非常欣赏的一幅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我想,成长的规律,一是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发上等愿,择高处立”,第二要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享下等福,寻平处住”。作为教师,只要有这种精神素养和生活追求,就会看见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刘堂江:三位的回答太精辟了,这是建立在切身体会基础上的深刻感悟。第六个问题是网友提的:请问三位教育家,你们认为教育家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回望民国时代,陶行知、叶圣陶等一大批教育家涌现,成为中国教师内心深处的渴望。大师云集不应该是偶然的,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教育家的成长?
冯恩洪:根据我的成长经历,我一直很感激国家的政策。当年,作为中央决定的改革开放区,浦东的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在上海其他各区的校长们怨声载道会议太多的时候,浦东的校长则是“盼会”。记得有一次我见到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我问他,对建平发展有哪些要求。他笑着对我说,以我对建平的熟悉程度,我怎么想也超不过你这位天天都在想的校长。我的责任就是,当建平的发展需要市委市政府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时,我来帮你创造,至于建平校园内的事情,我一概不过问,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浦东先行先试的综合改革实验,包括:1.校长负责制,校长兼任党委书记;2.副校长是校长提名备案制;3.学校机构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管一所学校就是管一个人,信人不疑,疑人不聘。我个人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才有可能出有思想的人,进而产生教育家。
李希贵:我一直在构思一篇文章——《为什么不听话的校长往往能办好学校》,觉得不好,想改成《为什么好学校的校长总是不听话》,感觉也不好,所以一直没有成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