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成长30年 三座高峰

作者:不详  时间:2017/7/23 22:19:0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884
  其实,我一直认为,企业家、教育家、艺术家,无论是什么家,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灵魂”,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
  但是,在教育界,对于校长,很多时候大环境使他难以拥有这个特质,我们用一刀切的各种方式来给他带镣铐,上枷锁,使每个校长都变成听话的“执行者”。这个“大环境”并不是指教育部门内部,而是整个社会的多种因素造成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再一次强调放权,但是目前,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本身“放权”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最近十几年,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已经被其他部门收走了,人权让给了人社部门,财权让给了财务部门,建设权让给了发改部门。在这种背景下,把“放权”的矛头再指向教育,教育就显得有点可怜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当教育行政部门把这些权力都丢了之后,又在学校进行了新的“搜刮”,把学校剩余的那点权力一收再收,教学进度、课堂模式、购买学习资料……一层一层“剥”下来,到了校长、教师头上,应该有的权力都没有了。
  目前,在教育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不容乐观。我认为,要培养出有思想的校长,这些东西都应该“洗洗澡”。
  魏书生:我做了13年的一把手局长,对于希贵校长说的这些,深有体会。当然,我总跟校长、老师们说,咱们中国这个管理体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改变的,在没有改变之前,我们要善于在有限的空间里把自己的这点活干好,就像高山岩石里的松树,虽然在不如意的环境中,它仍然一年一年地存活下来。
  刘堂江:三位校长对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绿色生态环境,都提到了一个要素——宽松,确实是一语中的!下面,第七个问题也是网友提的。网友说,你们三位都是语文教师出身,不难发现,很多著名教育家如霍懋征、于漪、李吉林、丁有宽也都是语文教师出身,是不是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教育家?对非语文专业的教师,三位有何建议?
  李希贵:我觉得教师的成长与学科没有多大关系。当然,能文善讲者,更容易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做法。比如在我们学校,有一大批不会写文章但确实有教育家潜质的老师,他们整天都忙在课堂第一线,整日与学生在一起,在我们与学生眼中,他们就是教育家。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他们没有时间写文章,有些也不太会写文章,还有一些写了文章没有碰到像刘堂江老师这样的伯乐,发表不了,无法传播自己。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干哪个行当,如果你能够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像冯校长、魏老师这样,能讲能写,你就可以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其他专业的老师首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也要注重积累,注重写作能力的提升。
  冯恩洪:坦白地讲,教育是研究人的,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一切文学说到底都是人学,所以这里面有相通之处,但是绝不能由此产生狭隘的解释。建平中学的现任校长——杨振峰校长就是生物老师出身,还有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对象之一,重庆市人和实验学校的秦波老师,就是美术专业出身……所以,正如我们期待教育家从不同学科产生一样,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正在从不同的课堂里走出。
  魏书生:对于语文或非语文学科的教师,我一直提倡,一定要把问题当课程,当课题,去研究,去记录。很多事情不记录,在头脑里印迹就不是很深刻,只有落笔成文,才更严谨,更清晰。所以,我建议每位老师,多思多写,才能有所提高。
  刘堂江:第八个问题,你们能否为“教育家办学”下一个定义?
  李希贵:教育家办学不能等同于校长办学。第八次课程改革后,我们发现,一大批学校开始从课程的开发、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开始了全领域的校本化。这个时候,仅靠校长一个人的智慧,显然无法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梦想。所以,在十一学校,我们这样来定义“教育家办学”: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来推动学校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
  冯恩洪:刘老师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下过定义,我一直都在解释概念。
  在今天,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接受到了“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注意到肉眼看得到的差异,如同年出生的孩子身高不一样、体重不一样,但是,我们经常忽略肉眼看不到的差异,如他们的学习能力不一样、特长发展不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在书本一样的前提下,我们如何让孩子们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所以说,在我看来,能够顺应学生的发展,又能够推动时代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办学”。
  魏书生:我还是那句话,从没想过成什么“家”,只想着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这会儿来想吧,“教育家办学”就是校长、老师和学生共同寻求心灵深处求真、向善、追寻美的过程。
  刘堂江:第九个问题,你们认为,办好一所学校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如果只能保留两个是什么?如果只能保留一个呢?
  冯恩洪:上个星期五,我听完了十年中的第4765节课。听了这么多节课后,我认识到,中国的教育需要反思两对关系。因为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要素组成的,而中国现在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两大矛盾。第一是教材相同和学生不同的矛盾。在目前的大多数学校,除了教材外,教学目标是相同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过程是相同的,教学进度是相同的,甚至连教学测评也是相同的。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如何解决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第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说到底就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在目前的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仍然是老师讲授、学生单干为主,这样的学习无疑是被动的、低效的。我想引用《教育社会学》这本书概论里的一句话:“全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一条——减少讲授,走进合作。”所以,对于刘老师提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课堂”,只有调整好了课堂里的这两对关系,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有可能是高效而快乐的,才有可能办好这所学校。
  李希贵:首先我要澄清一个前提,对于一所学校办得好与不好,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孩子,不同的评价主体也许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在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学校的看法。如果以这个为前提的话,我想,一所好学校会注重学校中的“关系”,特别是“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同伴关系”是孩子衡量一所学校的最重要的特征。一个孩子到学校里来,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寻找同伴;另一个方面,“师生关系”的主导方是教师,但判定方是学生。所以,从这两个关系延伸出来,一所好学校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
  魏书生:我要说三个因素。第一,民主。所有的人在学校里都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第二,科学。学校有一套符合人成长规律,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规章制度,大家养成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好习惯。第三,好的物质条件。
  如果只能保留两个的话,我保留前面两个,但如果只能保留一个的话,我还真不知道如何选择。民主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刘堂江:第十个问题,也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校长如何引领教师踏上教育家成长的红地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