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能靠单打独斗
作者:王瑶 时间:2017/10/12 22:08:38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66
不可否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减轻学生负担上的力度有增无减,关于减负的文件一发再发,言词也一次比一次强烈。但一些地方的教育现实却令人尴尬: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显著减下来,甚至家长也不得不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开始抱怨教育负担太重。
教育本就不是学校一方的单打独斗,为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从这点而言,辅导孩子功课、帮助孩子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本就是分内之事。如若家长放任不管,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对学校教育不积极配合,孩子成长势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家长每天神经紧绷,感慨时间不够、作业太难,也不利于孩子成长。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孩子,家长如此心神不宁、抱怨甚多,很多都源于自身的教育焦虑。
不可否认,个别学校公然将“减负令”抛在一边,课后作业看似是少了,但却以新的形式重新回到学生手中。各种教育APP应用,看似丰富了日常教学,但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新的烦恼。这些诞生于“互联网+”下的教育形式,既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让不少家长疲于奔命。但对教师而言,教育上的创新实属必要,家校合作也很重要,原本想借助此举使家校之间形成合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家长的不理解,反而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家长受累抱怨,教师辛苦难慰,问题根源何在?开学之初,笔者所在学校举行新生军训,不少家长前来围观,看到有孩子军训期间站姿不端、嘻嘻哈哈,家长很是不满;而当学校开始对孩子严格要求时,不少家长又直言孩子还小,不必要求过严。显然,对于心存焦虑和不安的家长而言,学校的任何举动都可能会让其不满。担心孩子作业不认真,于是守着孩子做作业;担心孩子行为习惯不好,于是苦口婆心进行教育。家长这种“浸入式”的教育一旦开始,就很容易混淆哪些是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哪些又是学校该承担的责任。不给孩子预留自我成长、发展自主的空间,不界定清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权责,眉毛胡子一把抓之下,家长不劳累、不抱怨才怪。
当务之急,是划清家校之间的责任界限。诸如孩子作业对错、学习方法这些知识性问题,当回归学校教育来解决;而像性格塑造、习惯纠正这些行为性问题,则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厘清权责,明确各自界限,家校之间保持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家长身上的教育焦虑才能释然。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教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