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沈从文:先生已故30载,换个角度识其人
作者:佚名 时间:2018/5/11 14:44: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4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张充和写的挽联贴切形容了他: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到今天,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载!跟着小笔,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传奇一生吧!
/人物趣读/
1.一腔热血的沈从文:我怎么就想读书了?
沈先生21岁时从乡下前往北京,就是想读点书,接受大学教育。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读书的前提是先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他先在西河沿一家小客栈住下,然后就去找当时正住在北京的姐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逸。由此有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刚从大学毕业、无事可做的田真逸问:“你来北京,做什么?”
沈从文勇敢而天真地回答:“我来找理想,读点书。”
田真逸苦笑着:“你来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读什么书?你不如说是来北京城打老虎!你真是个天字第一号理想家!我在这里读了整十年书,从第一等中学读到第一流大学,现在毕了业,还不知从哪里去找个小差事做。想多留到学校一年半载,等等机会,可作不到!”
……
沈从文丝毫不为所动,慷慨激昂地说:“可是我怎么作下去?六年中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除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印象,什么都学不到!……我实在呆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我想来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沈从文满腔热情,一股脑儿向姐夫诉说自己的理想,总而言之,他认为,虽然自己还不会标点符号,应当从这个学起,但只要肯勤学,总有办法的。
2.北漂青年沈从文:我到北京怎么生活、怎么学习?
沈从文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北京城。这个时候,他身上只剩下七块六毛钱。他有几个亲戚在北京,却解决不了他的生活问题。沈从文本以为能“半工半读”,但现实非常残酷。他上不了或上不起大学,于是彻底打消升学的想法。他曾到处找工作,都没有结果,任何职业的大门,都像是对他关得紧紧的。沈从文把精力全部放在自学上。他先是每天到京师图书馆分馆看书自学,什么书都看。后来一边到北大当旁听生,一边学习写作,不断地将自己的习作投往报社。
对于写作,是沈从文的自我选择。他虽然起步低,但志向很高,一定要在文学领域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这就需要不断摸索。沈从文一直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习作”,这不是谦虚的说法,而是沈从文心里认定的。他写作10 年之后,出一本书叫《从文小说习作选集》,并在序言中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总以为这个工作比较一切事业还艰辛,需要日子从各方面去试验,作品失败了,不足丧气,不妨重来一次;成功了,也许近于凑巧,不妨再换个方式看看。
/人物微评/
适用话题:乡情
“一生只爱一座城”是沈从文恒久不变的信仰。那山清水秀的湘西,那风光绮丽的凤凰,是赋予他生命的地方,也是他倾尽毕生深情的所在。无论他身处何时,无论他身在何方,一颗心从未离开半步,那是他永生难忘的家乡。在他眼里,凤凰城中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情感的生灵。若没有这份深情,他的文字怎么会长久不离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气息?若没有这份热爱,又怎么会有《边城》那美丽缠绵的故事?若有来生,他必定愿化为那潺潺流水,默默绕城一生。
适用话题:自然
自然的灵动孕育出了沈从文这样一位郁郁才子。穿行在凤凰小城的明镜山水间,沈从文的灵魂便是经由自然洗涤出来的。以至于他后来去到北京这个“奢华”的大都市,依旧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也正因如此,在身处闹市时,他仍能在笔下勾勒出那一幅幅最美的湘西画卷,出淤泥而不染。他说自己的心总对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如果没有对自然的热爱和执著,没有自然之气的浸润,他的心也许会浸没在霓虹灯的斑斓中不得停息。他是水的孩子,更是自然的孩子。
/作品语录/
1.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湘行散记》
2.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水云》
3.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从文家书》
4.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边城》
5.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雨后》
6.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从文家书》
7.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月下》
8.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边城》
9.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箱子岩》
10.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边城》
11.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边城》
12.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从文自传》
13.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湘行散记》
14.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边城》
15.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边城》
16.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17.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边城》
18.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从文自传》
/考场示范/
▽片段一
《边城》里,是美丽的翠翠,善良的杨马兵,平静如水的生活。
《边城》外,是枯瘦的沈从文,冷漠的世人,窘于陋室的生活。
之所以文人画家笔下的境界仿佛与现实成为颠倒的“镜像”,终究先是人为苦涩的现实压迫。
杜工部曾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概是人生已经龃龉到离奇的地步。亦有人和言,“仁人志士莫嗟叹,古来贤才难为用”,可见才人骚客被逆境挟持由来已久。究其理不出二。既是“时人不识凌云木”,不具慧眼辨别良才,于是造成了梵高画价从一文不值跃居当今之首的怪状。同时,韩文公也在《送穷文》中道破天机:“唯与时乖,乃于天通。”这样,命穷运奇更像是一次历练,一次考验了。(选自高考优秀作文《是心撑起果壳》)
▽片段二
中国人的祖先在河岸耕作,歌哭于斯之时, 农业文明的烙痕已深入骨髓, 永志不忘。无论哪个时代, 唯有美丽乡村的蓬勃发展, 城市的浮华才不显空虚。乡村,不是贫穷与落后的象征,不是城市的对立面。乡村,是莫言笔下的 “高密”,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承载着文明的记忆和厚重的情感。如“耶鲁村干部”秦玥飞一般,有志于此的青年人纷纷回归田野, 共建家乡。中国的乡村,有着别样风采。(选自《中国, 传统与现代共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