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700字。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
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
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湖南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一书中还记载过沈从文晚年主要从事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情况,指出沈从文晚年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绩。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1931年暑假在青岛完成的。1931年8月,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任教,当时他的朋友作家丁玲在上海主编左翼文学刊物《北斗》向沈从文约稿,且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已近而立之年的沈从文回顾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写下了长篇传记《从文自传》。讲述了1902~1922年自己进入都市前的人生经历,即在湘西的经历。
他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
从中可以知道,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这部自传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1934年我爱读的书”。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嗅闻(xiù) 田塍(chénɡ)
傀儡(kuǐ lěi) 陶冶(yě)
猛鸷(zhì) 竹篁(huánɡ)
鳜鱼(ɡuì) 訇訇(hōnɡ)
骰子(tóu) 攫住(jué)
缝罅(xià) 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