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丨3篇考场佳作,考前记忆找灵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18/6/4 11:37: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90
【考题回顾】
2017高考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析】
超越“预测”,返璞归真
生活的“亮面”交给人,交给一代又一代人从“荒原”上建构起来的秩序;生活的“暗面”没人知道,有人交给上帝,有人交给命运。而人总是渴望在黑暗里点起火,尽管不甚分明,但这样的光亮,还是让无助地行走于黑暗中的人心里多少有了底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预测。
契诃夫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时感叹:“人的一生建立在预见之上。”而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却说:“在错误的所有形式中,预言是最不需要代价的。”不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预测的不同理解,而真正的矛盾却在于预测本身的双重性。有些预测是用科学理论去推求未知的事物,比如经济走势的预测,以统计学建立起来的概率体系为基础,接受这样的预测,显然没什么坏处。有些则不然,总掺杂些臆测的成分在里面,譬如古人对于方术的极度信仰,譬如玛雅人对世界末日的预言……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对于预测,人们同样也有三重境界。
王小波曾这样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革命年代的切身感受:仿佛中了头彩,又仿佛还未曾开奖。这话里有一种隐痛,因为他既被别人捏着鼻子灌进极其恳切的革命胜利的预测,心里却哼哼着唱反调,但没办法,只好被时代裹挟着滚滚向前。未来怎么样呢?就像手里捏着一张彩票在等待开奖,自己无从预判,这样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这是尼采所说的人生第一境界——“骆驼”。
也有人不接受预测,决意反抗命运。这样的人往往成为现实世界里的英雄。不论如何,他们承担起人类的责任与荣誉,是在黑暗里点起火的人,他们就好像尼采的第二重境界——“狮子”。如果说狮子一定能战胜未知的命运,倒也未必,俄狄浦斯奋起,却被命运扼住了咽喉。
实际上,预测看重结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美丽不只是结果,更在于无数的过程。即使圣人,往往既不是天命所归,也不是人事主宰,他们的人生也未必完满,他们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孔子见逐于诸侯,惶惶然如“丧家狗”,他一面远鬼神,畏天命,一面坚守着心中的“仁”与“礼”传道授业,他晚境凄凉,孤独无依,却仍然“天真”地做着“克己复礼”的英雄梦。这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写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面目,并且热爱生活。”伟大的灵魂超越命运,更超越了“预测”这一目的本身。而使他们超越预测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归真。这样看来,孔子的天真执着,与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尼采笔下的“婴儿”境界可称得上殊途同归。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见过太多的“骆驼”,也因“狮子”而震撼,但当人们看到“婴儿”的时候,嘴角往往会不自觉地上扬。存在主义告诉我们选择是自由的:既可以预测生活,也可以不预测生活,在预测以外,如果能看到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本质。
[简评]本文作者具有丰厚的人文积淀和理性的思辨精神。文章首先辩证地分析了预测的意义和价值,并借此将预测与“臆测”作了区分,以此为基础,巧妙地运用尼采的精神的三境界来谈有关预测的三种态度,层层深入,张弛有度,最终将论点定格在对“预测”的超越,论证过程中,用“婴儿”这一意象将儒道精神及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论证精彩,颇有见地。
【考题回顾】
2017高考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佳作赏析】
车中窥人
小时候,总是惊诧于车窗的设计,车内之人可以肆意窥伺车外的世态人情,车外之人却无以知晓车内况味。身是自由的,心却如困兽、如井底之蛙,无以凭依。
探其渊薮,便是人一生必然经受的困境:一方面,我们渴望以车身的华丽吸引路人的注目与认同;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时无刻不限制着这种认同,存留着一点私密保护着心底卑微的安全感。
这是求同与存异的交锋,这是天性与人性的博弈。
最可叹便是,自持流于瘫软,心灵无处安放。车,成了伪装内心的假面。一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扑克牌战车,虽然牌面各异,阵营相斥,实则指向同一个方面:虚伪与狂妄。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个中缘由,便是我们习惯了以上帝的视角旁观而不受干涉,滋生了我们对自身权柄的高估,进而衍生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久而久之,沦落为《镜花缘》中“君子国”翻云覆雨玩弄手段的狭隘胸襟,失去了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能力。
细细思忖,可付一言:“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将自己从看似安稳舒适的狭小空间中释放出来,是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从而可以更好地拥抱广阔的世界。怕是每个车中窥人的行者,都会有安娜死前“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窘境吧。无谓的封闭只会招惹无谓的好奇,放低身份,明晰自己不过是茫茫众生中渺渺一粟,倒也能不昧本初之心,不拘世俗之见,明快前行。
舍却“车中窥人”的特权,更是打开了一扇开向生命的窗子,伴随着一种对生命、对人性的洞察:我不愿因些许流言便相信人好奇的天性可以凌驾真诚的人性,我愿意简单地活着,我愿意如阳明先生所言“吾心光明,夫复何言?”
然而,挣脱车对人内心的束缚,并非意味着因噎废食,而应是一次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分离。真诚对人,对行为艺术应存有更多尊重,对不真诚抱有更多宽容。
窥则有欲,有欲则不实,不实则人心惶惶。吾欲以“识”嬗替之,以生命自信笑慰平生,以开诚布公仗剑前行。
少时,观唐僧于女儿国不敢近看花车是躲过一劫。长大后,我才明白,他其实是错过了一生。
[简评]本文起笔从“车中窥人”的独特角度,揭示出车中人的矛盾心态,入木三分。紧接着指出实质:这是天性与人性的博弈,是用车来伪装空虚的心灵;原因则是车中人长期习惯于自身的权柄,失却了与人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能力。怎么办呢?作者认为应打开生命之窗,让自己内心得到释放,以真诚拥抱广阔的世界。
论点集中,见解独特,思维品质卓异。论证分析鞭辟入里,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结尾诙谐幽默而含义隽永,体现了考生运用语言之妙,读来令人叫绝。
【考题回顾】
2017年高考浙江卷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赏析】
善读心灵之书
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获(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皮村爱好者便是其中典范,他们大多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时期,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科圣墨子都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自己,不过是站在了他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世界的快速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更需要我们关注“心灵之书”。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简评]对于中学生来说,该生的阅读可谓广博而又深邃。不仅涉及诸子、古希腊哲学三子,即使一般的老师也难把“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符合他们的时代先后顺序列出来,何况一位高中生,还要把他们融到自己的文章中。
该生具有学者思想的基础能力,这样的人善于涉猎杰出思想家的思想,把握他们的精髓,用来观照现世;他有自己的思考与选择,语言能与时代的话语共鸣。“‘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其中“相较于个体”“抽离”“亲历性”与“直观性”之类的语词,属于时代特征的学术语,该生运用恰当,至于“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的语言依然显出博大高远的情怀。考场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谓大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