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3份)
- 资源简介:
约12140+16440+18540字。
《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一般译为“因而”“所以”,也可灵活翻译。
例如: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可译为“你”。
例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翻译时,“何”要后置。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3.做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二)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如: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
(三)动词。
通“呵”,呵斥,谴责。
例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
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多用作代词,很少用作判断动词。因此,古代汉语中常常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2)“……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如: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②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黄宗羲《柳敬亭传》)
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
(3)“……,……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如: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4)“……,……”。“者”“也”都不用,而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如: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司马迁《屈原列传》)
译文: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不可信任。
(5)“……为……”。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好像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是鱼和肉。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略城池、在野外战斗的大功劳。
(6)用“乃”“即”“则”“皆”“诚”“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无”表示否定判断。例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是在市场上宰杀(牲畜)的屠夫。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
一、姓名和称谓
1.直呼姓名
主要有两种情况:
(1)古代人直接称自己的姓名。
例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后两个“相如”即蔺相如的自称。
(2)向别人介绍时或在传记中使用。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司马迁《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即向别人介绍时使用的名字。②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李朝威《柳毅传》)“柳毅”即在传记中使用的名字,交代传记的主人公。
2.称字来代名
《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是为了让人尊重他(她),供他人称呼。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里的“君玉”“深父”“平父”“纯父”都是字。
3.直接称一个人的号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另外,在古代,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号。例如称李白为青莲居士,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
4.以谥号来代名
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即谥号。例如:①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忠毅”即左光斗的谥号。②《祭欧阳文忠公文》是苏轼为纪念欧阳修而写的一篇文章,篇名中作者即直接称欧阳修的谥号,以示对他的敬重。
5.以籍贯来代名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称“柳河东”;《临川集拾遗》,即以王安石的籍贯“临川”来命名的。
6.以官职来代名
很多时候,古人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官职来代替其姓名,这也是为了表示尊敬和礼貌。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司马光《赤壁之战》)“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授予讨虏将军的名号。
7.称爵来代名
“爵”,亦称为“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例如:①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司马光《训俭示康》)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简称。②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黄宗羲《柳敬亭传》)“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简称。
8.谦称
(1)古代王侯多用寡人、孤等自称,来表示谦逊的态度。例如: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即秦王的谦称。②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司马光《赤壁之战》)“孤”即孙权的谦称。
(2)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用“臣”来谦称,表示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鸿门宴》)“臣”即“本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