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命题重大改革!是为了迎接新高考改革

作者:佚名  时间:2019/9/16 14:36: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77
  3. 不积累古诗文 = 重本变二本看看高考的变化、教材的变化和学科重要程度的变化,还有这几年爆红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所有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读名著行不通!不积累古诗文行不通!不会写作行不通!轻视语文行不通!
  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凸显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最新的考试大纲中,着重强调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也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在2019年高考各科试卷中,学科核心素材的价值已经凸显。可以预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将是2020年乃至今后高考的命题热门。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在2019年高考各科试卷中究竟有哪些体现呢?
  语文
  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之下有语文应用的能力。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扩展素材选取范围,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落实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全国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设置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中之一,准确把握历史背景,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这些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全国3套试卷的第17~19题都是重点考查对词语运用、语篇衔接、语病修改或标点符号的运用,但这种考查并非孤立、简单、直接展开,而是被设置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之中,有助于考生结合人生体验进行理解,推动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的落地。
  数学
  2019年的数学试题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学科化的具体要求,突出学科素养导向,将理性思维作为重点目标,将基础性和创新性作为重点要求,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固本强基,夯实发展基础。试卷注重对高中基础内容的全面考查,集合、复数、常用逻辑用语、线性规划、平面向量、算法、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等内容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得到有效考查。在此基础上,试卷强调对主干内容的重点考查,体现全面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在解答题中重点考查函数、导数、三角函数、概率统计、数列、立体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等主干内容。2019年的数学试题注重考查数学应用素养,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试题设置的情境真实、贴近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数学原理和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理科卷第(6)题以我国古代典籍《周易》中描述事物变化的“卦”为背景设置了排列组合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这些情境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结合社会现实,贴近生活,反映了数学应用的广阔领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提升数学素养,对中学的素质教育有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文综
  基础性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文科综合全国卷第45题结合商鞅变法的历史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比较等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和基本能力;文科综合卷第46题结合抗日战争和二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中国战区建立的原因和意义,强调了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素养的考查。
  理综
  以情境化试题加强生产实践中化学原理和方法的考查,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如:全国III卷第28题以氧气直接氧化氯化氢生产氯气的工业生产为素材背景,让学生分析进料浓度比、反应温度以及产物的处理对氯气的产率以及工业能耗的影响,并据此给出提高生产效率的2种方法。丰富试题呈现形式,用精美的图片呈现既有美感又有科学意义的物质反应和结构,展示化学反应和物质的绚丽色彩和多姿形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反应的变化美以及物质结构美。如:全国II卷第11题考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解释炫丽的色彩变幻化学反应;全国II卷第26题则是以烘托节日气氛焰色反应考查元素鉴定方法。
  突出考查实践应用活动
  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创设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探究等问题情境,考查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强化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又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全国卷中,材料广泛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发展热点,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点,传统音乐、中国书画等文化热点,压力与肥胖、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这种选材设计,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
  2019年全国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全国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
  3套试卷的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强化信息处理的实用能力,对接社会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不管是面对文学审美还是实用求知,不管是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还是逻辑推理,都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全国、、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21题统一创新题型,要求考生对一则真实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这一创新题型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