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不能再犯的一个方向性错误

作者:不详  时间:2022/6/8 20:12:1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816
  培养真正的选择能力需要设置在一个容错的情景(显然不是高考),耐心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审视:我究竟如何才能学得更好?我在学习中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什么才是适合我的学习发展路径?而不是一进入高中就必须立即决定:我采取什么选考策略更合算?
  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要认识到,学习成长不只是个人自己的事,要成为社会的一员,从小到大,从地方的到国家的,参与公平的考试选拔也是成长中不可逃避的环节。作为势必要经历的一次国家遴选,高考越简明直接,负担越轻。
  真正的获得感来自更丰富多样的教育供给。有效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难度、进度、节奏、学习方式上拥有更多选择自由度是真正的进步,比如分层走班制、分快慢班等。公办学校要能够提供卓越的教育资源,而不只是在所谓“减负”的要求下束手束脚。主管部门应当给特别是公办学校及其一线教师开放更多自由度,激活丰富而有质量的教育供给,也要使学生有机会选择符合自身禀赋条件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适合自己的老师和同伴。现如今的公办教育却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校教育供给、无法选择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却要求自由选择考试。这种颠倒结构继续下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和有学业追求的学生离开公办教育系统。总之,教育改革要增加获得感和满意度,选择权应当落实在学习过程而非考试。
  ▍ 小结
  每当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压力,直面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差异,出面主持教育公义、树立教化标准的时候,其改革政策就能巩固高考精神并提高高考效能;每当放松选拔性,既提不出卓越教育的标准,又要迎合所谓“素质教育”而非真正素质教育的呼声,委权推责的时候,高考精神就会失落,高考效能会大幅降低。
  当前素质教育的疲弱并不能简单归咎于高考指挥棒太硬——必须跳出这种思维定势。对国家顶层设计而言,真正的素质教育要实现,绝不可能是以消除选拔、做空高考为手段和途径的。统一公平有效的考试选拔与正心树德美材的素质教育都是中国教育体系应当确立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中国现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块基石。面对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良性内在张力,政府应当担任起“执中者”的角色,在更高的治理水平上支撑起一种有活力的均衡。如果说中国现代教育体系能建立与我们国家综合成就相匹配的自信,乃至做出世界级的贡献,就必须在把握高考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平衡之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