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如何从名著中获取素材?
技巧指导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点评文章吗?点评文章就是叙说自己对别人文章的看法和建议。点评别人的文章,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点评别人的文章需要细心解读,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欣赏能力,还要有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黄永年、黄寿成点评《西游记》、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对于作品的影响很大。
现在,一些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如孙绍振、钱理群、毕飞宇等,也开始发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文章,尤其是毕飞宇的《小说课》,从作家创作的视角,独辟蹊径,新颖独到,我们需要仔细品读,掌握新的解读和点评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点评文章呢?其实,不同类型文章有各自的特点,点评技巧是不一样的。我结合经典文学作品,读写结合,来具体谈谈如何点评文章。
一、诗歌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
例如我们学习《诗经》,要思考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我就只谈谈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以《蒹葭》为例: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
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这种形式在当代的歌词中也有不少用例,如《回延安》中对于延安城新貌的一组排比句,就运用重章叠句,让人印象深刻。
二、散文要思考“形散神聚”的特点,分析情景交融的写法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作品中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写小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见其奇特的状况。最精彩的是写潭中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灵活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另外,作者的情景交融,景中传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细细品味。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三、小说要探究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必须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生动,具有鲜活感,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否则无法吸引人。
你看,毛纶、毛宗岗点评《三顾茅庐》中写人之妙:“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玄德一访再访,不觉入其玄中,又安能已于三顾耶?”
四、戏剧要分析矛盾冲突,品味语言
例如戏剧《枣儿》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冲突和交往,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为什么以枣儿为题呢?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枣儿”虽小,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总之,同学们,点评文章是一门大学问,我们需要不断读书,读写结合,针对不同文体,进行解读和点评训练,这样会使我们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学以致用,游刃有余,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与欣赏。
技巧运用与点评
春天,不仅仅在眼里
如东县双甸中学 曹玲玲 同学
告别了一个冬天的寒冷,阳光、清风、小草、燕子,向我报告了春的喜悦。哦,是的呢,春天已经悄悄降临了。
(★赏析:开头一节,小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写春天到来了,万物苏醒,“阳光、清风、小草、燕子,向我报告了春的喜悦”字里行间,流露小作者对于春天“悄悄降临”的喜爱之情。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不经意间的一瞥,才猛然发现了春姑娘的足迹。可不是嘛,不知不觉中,秃了一整个冬天的树,竟也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放肆了一整个冬天的风儿,竟也学会了淑女的风度,温柔起来;躲藏了一整个冬天的燕子,竟也舍得从南方飞回,用那黑剪刀似的尾剪出一簇簇芳香的花……
(★赏析:这一节,写小作者发现春姑娘的足迹。小作者运用对比,情景交融。你看,“树”抽出了“碧绿”的新芽;放肆的“冬天的风儿”,变得“温柔”起来;“燕子”“用那黑剪刀似的尾剪出一簇簇芳香的花”,想象丰富,引人遐思。重章叠句,语言优美。)
春天,不仅仅在眼里,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惊艳,更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来深深的“足迹”。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巧妙过渡,由春天在眼里带给“我们”的视觉上的惊艳,过渡到在心里留下深深的“足迹”。紧扣题目,结构严谨。)
清晨,金色的温和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户洒进来,碎碎的,柔柔的,挠得人心痒痒的,我不禁想:要趁着这个大好时光,褪去一身冬的倦意,提起精神,好好学习,难怪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呢!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春天给“我”带来的启迪。先写金色的阳光洒进来,“挠得人心痒痒的”,再写“我”想提起精神,好好学习。衔接自然,由实到虚。最后一句,引用名言,发人深省。)
微风荡漾,吹皱了一池春水,奏响了一首万物争春的乐曲。抖落身上的懒散,便捧起书来,提起笔来,跟上古人的步伐,去欣赏那“满园春色关不住”的一枝出墙红杏;去聆听那“春眠不觉晓”的鸟啼;去嗅那“万紫千红”的花香;去感受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氛围……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微风吹皱春水,自己引用诗句,富有画面感。你看,开头一句,运用比喻,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从动词“抖落”“捧起”“提起”“跟上”“欣赏”,动作轻盈,节奏感强。学习了柳宗元“隔篁竹”“闻水声”的写法,自然贴切。后面几句,化用写春天的诗句,富有文化气息,显示了小作者的人文底蕴。)
从此,我心里便住进了一个春天。
(★赏析:这一节独句成段,简洁地描写“我”心里住进一个春天。)
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小船,便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扬帆起航,驶向胜利的彼岸。无论历经多少艰难险阻,心中始终坚守着春天的希望。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比作“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小船”,在春天扬帆起航,“驶向胜利的彼岸”,富有诗意和理趣。最后一句,表达了追求理想的执着之情,感人至深。)
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哪有秋天的硕果累累?心中不住着春天,哪会有最后的胜利?那么,你的心中是否也住着一个春天呢?
(★赏析:结尾,小作者连用几个反问句,紧扣题目,表现了珍惜春天,奋发向上的精神。首尾呼应,余味无穷。)(指导老师:陆建胜)
佳作欣赏
春天,不仅仅在眼里
如东县双甸中学 张刘菁
寒冬渐去,转瞬间,一股暖流穿梭在校园里。而寒冷,好似一根钝头的针,扎在人身上不痛不痒,不过给身体带来些微凉。
阳光普照,大地回春,冻得硬邦邦的土地变得潮湿,松软。不经意间,教学楼后面的桃树抽出了嫩芽,叶与叶之间赫然出现一个个花骨朵;不经意间,校园的小水塘又变得生机勃勃,阳光透过水面,直射到池底,几尾金鱼甩着纤细的身子,在水里嬉戏追逐。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春天,不仅仅在眼里——
一下课,走廊上挤满了人,有长头发的,有短头发的,有高的有矮的。他们伸展着一课下来有些僵硬的身体,一声声笑语从他们口中发出,他们的脸上显现出春天独有的特征,青春,生机。站在高处,向往远方的景色,不知怎的,恬静之感油然而生,充盈着整个心灵,我多想沐浴在这醉人的阳光下,与世无争。
于是,我穿过教学楼的影子,慢慢地走到阳光下,灿烂的阳光让我不得不眯起了眼。我凉凉的小脸蛋儿,瞬间感受到了阳光的爱抚,暖洋洋的。等到适应阳光后,我才继续向前走。
突然,眼角处有个亮晶晶的物体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转过头去,发现了在地上躺着的透明塑料袋。我正要去捡,一阵风吹来,那个袋子被拉扯着冲向高空,飘啊飘,最后落到了小水塘上。我追了过去,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水塘上漂着四五个零食袋,而小金鱼还在争夺从零食袋里掉出来的渣渣。一看到这一幕,我打了个寒颤,想弯腰将水中的零食袋捡起来。
但似乎有人抢先了一步。一只粗糙的布满青筋手,已经捡起了一个塑料袋,放在随身的垃圾箱里,而我怔了怔,便使劲弯起了身体,去够垃圾袋。不一会儿,水面干净了。
我定睛看了看那位素未谋面的老人,他整了整有些皱的衣服,向我报以一个和蔼的笑容。他银灰色的头发有些蓬乱,嘴上的胡茬有些多,步伐也有些乱。我憨憨地回了一个笑。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踩着步伐,走了,给我留下了佝偻的背影,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背影。
校园的花草树木多又多,春意浓又浓,但春天不仅仅在眼里,还在心中。(指导老师:陆建胜)
课后训练
请以“那一句话,藏在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写好后认真修改文章,进行点评;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