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三语文教师的心声——2005年高考语文福建试题简评一
作者:宝莲中学 刘丽花 时间:2005/10/2 20:48: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49
从年前“闽派语文”揭竿而起,到高考考纲取消赋分消息的传来,再到一模、二模捉摸不定的客观基础题以及70分作文猜疑,福建高考锐意改革的信心已如箭在弦。05年6月7日尘埃落定,我们看到了这份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试卷,我的心情始终有一片难以言表的阴影挥之不去。作为一个和考生第一次亲密接触高考的线上人,我没有资格在此批判更不敢炮轰;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现代化世界里的教师,我又自感过于保守。因此,我还是想表达自己出关于这份试卷的两种担忧!
一话担忧:意态由来画不成
拿到试卷,许多热切期盼着福建卷出炉的人不免有些失望。大家都只能轻叹:哎,模仿上海卷的。
我要说的是,福建卷只得其形,却未得其神。且看2004年上海卷:科技文阅读,选的是最受关注的经济报告材料。采用选主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概括能力,还顺带一笔考查了图文转换题;散文阅读题,所选材料令我读之不忍释手。且不说那成段成段优美的排比和比喻,就是那信手点到的《西班牙舞曲》和《康定情歌》,至今还是时不时的引得我双脚或踢或踏,有时又莫名的幻想起和亲密的爱人一起仰卧草原,一起看“月亮……弯……弯”,更不用说那有关“形神之辩”的深刻思维。这哪是严肃、刻板,文以载道的高考所应选的文章呢?这分明是一次声、色、形全方位的美学体验。这让我心旷神怡,全然忘却了高考题的生硬。我驰骋思维,创作了仿句,做完了8道只要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便能完成的题目。我不用像小老头一样,故作深沉的挖掘某句话的深刻涵义,不用像野心家一样揣测着作者的意图,更不用言不由衷的谈着投出题者所好的“自己的感受”。掩卷沉思,我望见周瑜,望见苏轼,望见桓公、管仲和李广纷纷向我走来,我身不由已的走进赤壁,走进黄州,走进春秋和大汉,我只觉得文香扑鼻,我被一种浓郁的文化所裹挟,我的眼睛被照亮了。这就是真正的上海卷,她轻盈伶俐,她把考纲中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考点都包容进来,却不露斧凿之迹;她神采奕奕,因为她的血管里流淌着最灵动的血液——民族传统文化。相比之下,2005年的福建卷因为缺乏了这些东西,显得疲塌无力,老气横秋,见之虽非面目可憎,却也乏善可陈。毕竟啊,“意态由来画不成”!
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改革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这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相形之下,我更欣赏福建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那股我行我素的横劲儿。虽无新鞋可穿,却能独辟蹊径。单说那道作文题,多霸气,多自信啊!我就要看看你的阅读面,考你的思维能力,我不怕题目简单了,我就敢与众不同。而2005年的那两个圆,矫揉造作,无非就是那半老徐娘粉刷后重新登场罢了,显得底气不足。
我以为福建卷要改革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更不能只停留在模仿上。应该秉持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选好题材,结合福建的教育现状,精心设计题目。要让“闽派语文”的高考卷,理直气壮的成为“八闽大地”的一个窗口,一道风景线。
二话担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05年的福建语文高考试卷把第I卷中的6道客观基础题全删了。这是一种大胆的改革,却不是一种大气的改革。是啊,光会死记硬背几个汉字字音有什么用,只会死抠几个汉字的字形、字义也算不上有多大能耐。但是,语文,毕竟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体。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文学号称包罗万象 ,胸襟最是博大。可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者,为了强调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就非得删除语音文字题呢?好象语言文字教学破坏了语文的文学性,好象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不成功的罪魁祸首,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显然也是有背文学的本意的。可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没有准确生动的文字,没有丰富多彩的词汇,试问哪个方家能成就恢宏之作?没有清晰标准的语音,没有准确无误的断句,试问文学还会有多少表现力?若不是总结出符合语言习惯并相对稳定的语法规则,试想我们又如何向别人提供学习中文的范本?君不见那“台湾国语”蠢蠢欲动;君不见那外国人学汉语学得比我们还热,我们为何怀瑾握瑜而不知珍惜?难道要等到,我们的下一代都说不清汉语,写不好汉字,才追悔莫及吗?
高考是方向标,是指挥棒,是领航舰。他的每一次变革都将引起社会的极大观注,何况福建是台海交界之地。是的,我们是窗口,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是应该比别的地区更有改革的大智大勇,但我们更是象征,我们也更应该比别的地区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汉语拼音、汉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还有那历久弥新的古代文学都是极具特色的文化因子,她们共同点缀了我们的文化天空,我们何以厚此薄彼呢?
三 心声
语文是应该常改常新的,这样才能适应时代,才能永葆青春。但他不能成为商品社会的快餐文化和吵作素材,毕竟他是用来检测一代人文化修养的标尺。他的偏执必定会造成一代文化追求的迷惘。希望改革者能多听听来自一线的心声,希望改革者能体察到这个社会虚弱的文化体质。秉实命题,切勿冒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